这是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单:
2019年,全区五地市平均优良天数为321天,占比87.9%,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12天;
黄河宁夏段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进Ⅱ类出”,出境断面连续两年保持Ⅱ类优水质,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实现“清零”目标;
全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农产品总体安全……
在宁夏群众2019年的“幸福清单”里,不仅仅是看见的蓝天白云多了,呼吸的空气清新了,家乡的沟渠河道水清了,更多了一些真真切切的感受。
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之于每个人的意义,就是提高了生存质量,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
该摒弃的坚决摒弃
“宁夏的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自治区人大代表王天珍说,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必须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发展模式,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一律不引进,严格落实环保评价一票否决制,从根本上提升发展质量,土壤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要切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他建议,加快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实施沿黄生态廊道、绿洲、绿网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安全生态绿色屏障。
构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屏障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保护生态环境生命线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自治区人大代表刘彦宁说,过去几年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宁夏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宁夏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宁夏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保护宁夏的碧水、蓝天、净土,在宁夏现行生效的149件法规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法规都是围绕生态立法,为宁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2019年,又出台了宁夏水污染防治条例,助力宁夏打好碧水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法律支撑,我们要继续织牢织密生态保护的法律网,在保护土壤环境方面加强立法。”
刘彦宁表示,法律的意义在于实施。尽管在近年的执法检查中,能明显感觉到各地加大了对生态的重视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保持对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也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环保系列法规有效实施。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实施好生态文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腾出更多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代表们的共识。
在审议中,代表们围绕如何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集思广益。
“黄河流域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的生态问题或者产业问题,要以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思路,跳出生态抓生态,跳出产业抓产业,综合谋划好项目和生态保护,制定科学的综合性规划。”自治区人大代表李刚军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要继续加大对黄河战略的研究和推进,在治理上要以干流为主、支流为脉、统筹治理、全面治理,制定全面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自治区人大代表张炜说,要抢抓黄河生态治理政策机遇,对接国家相关部委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实施清水河及区内其他沿黄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在利通区、青铜峡市、灵武市、永宁县等县(市、区)设立现代化节水灌区试点,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研发和推广高效节水设施,启动现代灌区建设。
关注农村环保难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宁夏的山山水水变得越来越靓丽。但对于农村基层群众来说,仍有一些环保难题亟待破解。
“2018年禁止焚烧秸秆后,群众田里的秸秆就没法随意处理了,我们只好组织群众将每家每户田里的秸秆收集起来,堆积在村里打场的空地上。一堆,就是两年多。”来自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的自治区人大代表谢玉梅说,为了防止秸秆被大风吹散造成新的污染,村委会专门花钱买来薄膜,将其覆盖起来,并定期雇用铲车进行整理。2018年年底,眼看收来的秸秆堆成了山,谢玉梅和村委会商议,花了3万元,雇用垃圾转运车,将其拉到宁东垃圾处理站处理。2019年年底,又一个新的秸秆小山堆起来了。“这些秸秆慢慢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群众也有意见。”谢玉梅说,“我和附近几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一见面就相互问,你们的秸秆咋处理了,大家都没有好的办法。烧又不能烧,拉又拉不走,这成了现在农村群众头疼的问题。”
最近,谢玉梅又有了新的担忧:冬季天干物燥,她担心堆积成山的秸秆会引发火灾。谢玉梅说:“如果对2020年生态环保工作有什么新期待,我们的期盼就是,能尽快解决农村秸秆回收处理问题,让农村环境真正靓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