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抓住教育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找准定位是开展高质量建设的前提。其一是教育功能: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环保习俗,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普及动植物科学知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介绍反面典型案例,强调损害担责,划定心中红线。其二是实践功能:鼓励身体力行,植树造林,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环境;支持科学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巡回审判,加强法律震慑;方便群众享受自然,培养绿色发展理念。此外,对延伸司法的服务功能等还会产生一定助推作用。立体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福建各地法院在教育实践基地立体化建设方面有着鲜明的创新性。
具体表现在:不再局限于展厅和展板,更像一座博物馆,全部引入户外全景模式,侧重互动体验;把法庭设在基地,审判工作和基地建设深度融合,示范作用明显;通过组织中小学生旁听典型案件审判及举办生态环保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未成年人心中;推广VR等高科技技术应用,提高教育的生动性;主动与生态环保、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部门联合共建,形成了一定规模,综合利用率高,已产生品牌效应。要充分认识立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求长远谋当下。
一是有助于教育实践基地的精确定位。作为反映当地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的窗口,仅仅展示环境资源审判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思维,为政府决策和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二是可以增强教育实践的实效。实践证明,浸入式体验胜于简单说教,实景化观摩强于图文展示,整体化感受优于个案解析。只有做到规模化、系统化建设,才能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
三是有利于教育实践基地长远发展。坚持一地多用、综合利用,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吸引各方面财力、物力不断投入,最终做大做强。加强教育实践基地立体化建设,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避免片面追求大而全,要体现当地环境司法的特色。各地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不同,司法保护重点也不同,以突出当地生态环境介质的方式,形成精品亮点。
二要量力而行,不过多增加财政负担。不能一哄而上,搞遍地开花。要依托当地党委、政府,牵头做好统筹规划,推动多部门合作共建共享,集中力量持续投入。
三要统筹利用,全面发挥各项功能。要明确产权,指定主管部门和协调配合部门,搭起台都唱戏,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试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