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改变环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南昌市按照“城市绿化造精品、农村绿化上水平、通道绿化出风景”的总体要求,打了一场构建“城区生态景观、近郊生态产业、远郊生态屏障”三大森林生态体系的“攻坚战”,全市“绿量”、“绿质”、“绿效”得到大幅提升。五年来,全市共完成营造林面积超60万亩,村庄绿化超过1000个,城镇、工业园区绿化实现全覆盖,主要交通干线绿化率达到90%以上,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南昌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南矶湿地的迁飞候鸟增加到了200多种、20多万羽,天香园的留鸟增加到了30多个品种、6万多羽。鄱阳湖区湿地候鸟保护更是连续8年实现“三无一杜绝”和“两个确保”目标。为缓解湿地候鸟“人鸟争食”的矛盾,南矶湿地保护区还在全国首创了“点鸟奖湖”举措,尽力为候鸟栖息营造安全的环境。
环境推动发展,绿色崛起不断加速。按照“山上管死、山下放活”的思路,在管死山上全部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木材经营加工、苗木花卉基地、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高产优质油茶培育四大产业,南昌林业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猛发展。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生产、营造工业原料林、林下经济产业,打造出了“高正”、“绿源井冈”等一批优质茶油品牌和二塘乡中药材基地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种植示范基地,林产品加工企业大步从粗加工向精加工、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的转化。与此同时,该市依托乡村森林生态发展的良好平台,全域内发展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小型农家乐、渔家乐,湾里区森林景观利用产业呈现蓬勃势头,2017年荣获全省首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区”称号,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还荣获全省首批“省级示范森林公园”和“省级森林养生基地”称号,2018年成功获评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在,金山银山来,通过“硬生态”与“软文明”比翼齐飞,吸引海外商贾来昌创业,在风景优美的艾溪湖、瑶湖湿地中心周边,如今聚集起了以世界500强企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构筑和谐,生态文化蔚然成风。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义务植树、单位庭院绿化、植纪念树种纪念林、“森林进城、园林下乡”等多式多样的绿化活动,保护森林、呵护生态、爱绿植绿、爱鸟护鸟等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同时,以森林休闲旅游、“秀美乡村”建设为平台,打造出樱花节、杨梅节、风车节、葡萄节、登山节等一批引领绿色时尚、传播生态的文化品牌。积极筹备“鄱阳湖国际观鸟节”活动,响应全省整体规划目标,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借力鄱阳湖丰富的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助推南昌生态文化品牌建设。
和谐促进文明,生态意识普遍提高。南昌按照因地布局、合理分区的原则,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梅岭森林公园、圣水塘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6个(象山森林公园、梦山森林公园、香炉峰森林公园、冈上兴农沙漠生态森林公园、林湾森林公园、龙泉森林公园),市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达到72.46万亩,这些地方已成为南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地带。城中,打造了磨盘洲、象湖、澄碧湖、艾溪湖等湿地公园;城外,打造了城外综合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三湖、青岚湖、南矶湿地等自然保护区。2008年,南矶山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昌成为首个拥有国家级湿地的省会城市。同时,通过实施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绿化工程、赣江市民公园三期工程、象湖景区景观提升改造工程、赣江北大道风光带等工程,对城区公园、公共休闲场所进行了改造提升,实现了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南昌市民对林业建设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种下的是树木花草,建成的是绿地森林,改善的是生态环境,促进的是身心健康,收获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明源于生活,积极推动南昌国际湿地生态文明城建设。南昌市湿地总面积153272.3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6.8%,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3%(湿地率),远超全国湿地率(5.58%)和江西省湿地率(5.45%)。全市湿地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类。南昌市湿地作为全球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群,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近年来,南昌市不断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先后被列为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充分利用国际湿地城市平台,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南昌市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通过对全市湿地资源实行科学保护管理,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全球水鸟的保护、长江流域综合管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提升全市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利用国际湿地城市的品牌效应,擦亮南昌“东方水城·中国水都·鄱湖明珠”的城市名片,扩大宣传范围,推动南昌国际湿地生态文明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