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里外,是大九湖生态移民搬迁而建的坪阡小镇,明清川鄂风格的房屋整齐排列盐溪河两岸,俨然“湖北小丽江”。置身其中,仿佛走入历史画廊,“盐道”“水街”文化贯穿其中,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为了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神农架干部群众探索了近半个世纪。
从垦荒伐木围湖造田到生态修复湿地重现——
大九湖曾徘徊生死边缘
“九湖九溪九道河,九山九梁九字号,九孔九洞九坎坪,九湾九坝九重天。”清晨,骤雨初歇,大九湖山峰间萦绕着薄薄的雾气,氤氲成一幅水墨画。
群山怀抱里,草甸开阔,9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湖泊镶嵌其中,错落有致,波光如镜。湖畔,不知名的各色野花迎风摇曳,虫儿在草丛中浅吟低唱。
游人沿着湿地栈道蜿蜒前行,心旷神怡。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个风光绝美的湿地曾经伤痕累累,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上世纪60年代,神农架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林木采伐区,大九湖也被轰鸣的伐木机器惊醒,众多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大自然上千百年积蓄的森林,遭到破坏。
之后,大九湖变身高山牧场。1986年至1992年间,通过开挖深沟大渠,大面积开垦人工草场,兴建了梅花鹿场、细毛羊场。但畜牧业未能像当时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支撑起大九湖的经济发展。
2001年,迫于生存,当地喊出“让湖泊腾地,让湖水让路”,开始进军湿地。通过围湖造田,引水出山,大九湖建起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几经风雨,人们发现大九湖仅适宜种植萝卜白菜,碍于交通,往往丰年也难卖出好价钱,而面源污染与日俱增。
“一次次的开发活动在当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增产增收的作用,但同时重创了大九湖的湿地生态。作为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大九湖湿地水面一度消失殆尽,各类珍稀植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神农架林区政府副区长、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华说。
痛定思痛。我省将大九湖湿地保护与利用纳入重要日程,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大九湖湿地的保护力度。2006年9月,大九湖成为全国第四个、华中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0年6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10月,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从竭泽而渔到生态移民搬迁——
把大九湖还给自然
恢复性保护后,大九湖7万亩湿地、草甸及灌木丛重现天地间,迅速成为全国游客的“打卡地”。
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夜宿大九湖”成为神农架旅游新时尚,更带火了当地农民自办的农家乐。仅此一项,即使不擅长烹饪的农户,年收入几万元甚至10多万元都不稀奇。
但污染也随之而来。大九湖地处盆地,湿地生态的自净能力有限。为排除人为活动带来的污染和干扰,2012年,省委、省政府在神农架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继续支持大九湖实施湿地生态移民搬迁”。
2013年,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搬迁开始实施。按规划,1400多名大九湖村民将整体搬迁到20公里外的坪阡村一组,政府在这里集中建设一个旅游小镇。但是,搬迁计划遭遇前所未有阻力。
村民莫如阶一家,原来住在大九湖湿地1号湖附近,拥有10多亩地,靠种蔬菜年收入3万多元,得知要搬迁征地,一家人坚决不同意。夫妻俩担心坪阡发展不起来,不好做生意,自己又失去了土地,生活没有着落。
“热土难舍,故乡难离,没有谁愿意离开祖祖辈辈辛苦创业的家园。更何况,面对湿地旅游吹来的富民春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沐浴其中,便要匆匆离去,大家都难以割舍。”大九湖镇党委委员黄磊说。
镇上主动帮莫如阶夫妇介绍工作,坚定了莫如阶一家搬迁的决心,“钉子户”渐渐被“融化”。现在,莫如阶一家在坪阡小镇拥有一栋4层楼的民宿酒店,仅靠租金一年就可收入六七万元,夫妇二人还被安排到当地旅游企业工作,每月按时拿工资,收入稳定。
大九湖镇党委书记唐军介绍,镇委镇政府在坚持统一的移民搬迁山林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通过详细调查各移民户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困难和问题,分类施策、一户一策,制定详细的扶贫方案,确保所有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解除村民搬迁的后顾之忧,2015年,大九湖镇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将大九湖村和坪阡村一组符合条件的移民搬迁对象全部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范围,及时为移民搬迁户办理入保手续。镇里还争取保障性住房、危旧房改造及生态移民建设资金政策,将争取到的建设资金用于统规统建房,以此降低成本,减轻移民搬迁户负担。
“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搬迁户,了解他们的担忧,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信任你,把他未来的生活规划交给你。”长期工作在搬迁工作一线的大九湖镇人大主席刘勇深有感触。
6年时间,448户1377名土生土长在大九湖湿地的老百姓,离别故土,陆续搬迁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小镇。大九湖核心景区内停止一切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
把大九湖还给自然植物、野生动物,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的破坏全部停止;游客亲近自然、对生态的扰动也控制在国家公园限定的标准以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和谐、进化。
旅游新业态塑造深山“小丽江”——
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大九湖是那片来自远古的“诗和远方”,坪阡小镇则承载着当地老百姓的柴米油盐。
“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神农架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周森锋说。
近3年,林区加快步伐,高标准建设坪阡小镇,将其打造成与大九湖世界级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实现当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去年,该镇接待中外游客5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74亿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75%,人均旅游业收入过万元。
“过去,在九湖里面搞农家乐,污水、垃圾直接排放在湖里,确实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游客多,客房少,供不应求,生意是火爆,但一年下来全家也就赚十几万元。”村民覃万梅说,自己内心也矛盾,“湖水污染了,谁还来这里旅游?只有保护好大九湖的生态,才能保住子孙的‘金饭碗’。”
如今,新建成的坪阡小镇,街道“三纵两横”,宽阔明亮;吊廊、翘檐、清一色土家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旅拍、酒吧、画廊、茶社一应俱全。穿镇而过的盐溪河缓淌轻歌,街面停满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这个集旅游度假、避暑养生、文化创意、商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被游客誉为“小丽江”。
搬迁出来的绝大部分村民依然从事着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覃万梅说,搬到山下之后,她用拆迁补偿款在坪阡盖起4层小楼,办起“奶奶的土吊锅”餐馆,如今已发展了3家连锁店,光员工就有100多人,今年毛收入估计500万元,“比过去强太多了!”
大九湖镇镇长张守东说,旺季,坪阡小镇1.2万多张床位供不应求。8月3日那天,小镇涌来1.5万住宿客,登记不上床位的就打地铺。
搬迁户从农民变成老板,收入提高了,观念也改变了,他们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
曾经的“搬迁钉子户”卢德焱,思想通了后又成了“带头人”,动员17户亲戚朋友在坪阡小镇建起连片农家乐——“卢家大院”。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们后悔搬晚了搞慢了,一家少赚了至少20万!”采访中,他兴冲冲跑进屋拿出刚刚办好的出国护照和港澳通行证给记者看:“旺季一过,我要带全家出国出境旅游去的,以后每年至少一次,到想去的地方都转转。”
陈切松是汉民族创世史诗《黑暗传》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曾经为生计发愁的他在大九湖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租了自己的酒楼,拿着租金创办了“非遗”传习所和演出公司,一门心思宣传、表演和传承《黑暗传》。
“大九湖不仅是‘大九湖人’的,更是湖北的、中国的、世界的,以前只是千余村民刨食的湿地,现在以其焕然一新的美丽颜容每年吸引天南地北60万游客与她亲近。”神农架林区政府区长刘启俊说,生态越好,游客越多,村民越富;老百姓富裕了,眼界开阔了,观念转变了,又更加珍惜呵护生态。
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在神农架天地间尽情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