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是挂不住了,但被淘汰可真不算冤:佛教圣地大理鸡足山意欲打造禅修小镇,理想中应呈现一番清幽朴素、梵音灯影之景,然而实践中却变味发展起了房地产,规划建设面积从600亩扩大到3.7平方公里;有“小桂林”之称的八宝壮乡特色小镇,主要项目正好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现已有6万常住人口在核心区内生产生活,若开发建设,游客的增加势必带来更多污染,因此也被果断淘汰。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云南宁舍一分利,也不触碰生态保护红线的做法,值得点赞。其实,云南比谁都清楚,为一时的“美丽经济”而牺牲了青山绿水,无异于“杀鸡取卵”,后果将苦不堪言。此前,九大高原湖泊污染、原始雨林过度开发、重金属污染严重等等都是血的教训。此次严格淘汰不合格特色小镇,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及时止损。这一导向对云南稳妥发展特色小镇,乃至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都大有裨益。
事实上,放眼全国,“特色小镇”们正面临着一轮重新洗牌。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419个淘汰整改的问题小镇。除了类似云南因触碰“生态红线”而被淘汰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淘汰原因在于质量不高、名不副实、倒闭烂尾、同质化严重等等。其中,一些明知自己不具备建设条件,为了挤进“标准”绞尽脑汁,甚至不惜挖山填湖、扩建湿地。更有甚者,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隐藏着政府债务、文化传承等多重风险。
不久前,网上刷屏了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名单上一个个花费巨额资金建设的仿古小镇、生态文旅小镇沦为空城鬼城,着实让人叹息。它们鲜活地提醒着各地父母官们,创建特色小镇必须慎之又慎、小心“择业”,倘若好大喜功、目光短视,用不了多久就会尝到苦果,最终买单的还是当地百姓。
现在,淘汰整改作为规范纠偏的一种新尝试,在各地推广开来。对于当事者而言,淘汰出局并不是休止符,通过整改治理在谋出路方是正途。
对于生态脆弱地区,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修复和整治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开展监测评价,将动态考核贯穿始终也很有必要。创建特色小镇绝非一劳永逸,建设管理运营维护都是长期过程。浙江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3年考评优秀才能命名,目前已有 26个特色小镇被降格。云南划定了“不触碰生态红线、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通过政府违规举债、不搞变相房地产开发”四条“高压线”,谁“触电”淘汰谁。这些都是特色小镇宽进严退、优胜劣汰的有益尝试。当青山绿水真正成为“美丽经济”,生产、生活、生态共融,特色小镇自然能朝气蓬勃、喜乐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