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刘英明坐在山头眺望远处的黄河。弯弯的身形述说着昔日的艰辛苦涩,爬满皱纹的黝黑脸膛上绽满笑意。“山绿了,日子也红火了。”话音未落,老汉将期冀的目光投向身边一片刚刚栽下的小树苗。
增绿又增收 老乡不再愁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并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其间,总书记就抓好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绿色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山西的情况格外典型。该省 58个贫困县中有41个是国家和省里限制开发的生态主体功能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和北部高寒冷凉山区,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
刘英明所在的大宁县楼底村地处吕梁山西南部。早年,为了挣钱供孩子上学,他外出到木器厂打工。毕竟年龄不饶人,加之患上了冠心病,刘英明最后不得不回到村里。老伴崔秀英不仅血压高,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年迈的老母亲也是个“药罐子”。一家人种地那点收入,除了填饱肚子外基本都用到了买药上。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刘英明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村里成立造林合作社,扶贫干部鼓励刘英明加入。刚开始,老汉真可谓顾虑重重:贫瘠的黄土地上能把树种活吗?靠种树真的能让日子红火起来?几经思忖,刘英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跟着专业人员干了起来。他规规矩矩地按照标准垒坑种苗,种完后时常上山看护,三个月挣了8000元。去年,刘英明参与造林的劲头更足了,老伴也给合作社烧饭。一年下来,老两口加在一起挣了21000元。看着存折上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刘英明乐得合不拢嘴:“栽树挣钱,还能顾上家、不误地,挺好!”
从吕梁山往东两百公里,便是太行山。虽说相隔不远,吕梁、太行地貌迥然不同。相同的是,两座大山常年阻隔着山里人和外界的联系。山西两个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就分别位于吕梁和太行山区。
“石头山石头沟,谁干都发愁。”一句顺口溜道出了植树造林的不易。然而,驱车穿行于太行山深处,车窗外不时闪过大片大片的林木。这其中既有当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的历史成就,也有近年来山西省生态扶贫结出的硕果。不断多起来的绿色标注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见证了更多的人像刘英明一家那样摆脱贫困,大踏步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敢当“出头鸟” 招标改议标
增收又增绿,利在当下更在长远。道理是明摆着的。然而如同其他领域的创举一样,生态扶贫模式也有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突破,需要开动脑筋、找准切入点,同时也检验着领导干部的为民情怀和担当精神。
探索生态扶贫,岚县走到了前面。县委书记高奇英介绍说:“以往栽树,要进行市场化的招标程序,由有资质的绿化公司竞标,这也是全国通行的做法。生态扶贫模式的突破在于,把参与主体由绿化公司改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把招标的程序改为议标。”
2016年,高奇英召集县里的干部讨论了好几次。不少人害怕当这个“出头鸟”:“规定20万元以上的工程必须通过招标,突然改成议标,会不会出问题?”
统一认识方面的难题,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也碰到过。“改变原有的造林模式,需要重新切分一些原有格局下的‘蛋糕’。但为了能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到绿化增收中来,这样的风险值得担!”
经过与山西省林业厅的多次协商,岚县率先出招,选定了界河口镇会里村,组建了“林得财”造林合作社。合作社由村里的“绿化高手”马兰柱带头,48个社员中有45人出自贫困户,每人出资5000元,资金不够的通过劳务抵扣。
目前,山西规定60%的合作社成员由贫困户构成,这让贫困户得以最大程度地参与到种树这个营生中来。“以前种树都是人家工程队干的,找的都是体力壮的后生们,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哪能轮得上啊。”刘英明感慨地说。
招标改为议标,由乡政府根据合作社规模实力、造林工程大小、造林地远近来安排。据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介绍,大宁2017年就成立了37个合作社,带动了近5000人增收。在议标的时候,尽量兼顾公平,不让有的活多得干不完、有的没活干的情况出现。
贫困户为主体的造林合作社,最担心的还是林木成活率问题。兴县林业局副局长任海全说:“林业部门定期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同时也注重选择有经验的带头人。” 据介绍,目前大宁县植树造林实现了由“过程管理”向“结果购买”的转变,林木存活率已超过90%。
王金龙说:“大宁县提前下达任务,拉长造林时间,采取能人领办、大户牵头、专业队改造等方式,不但解决了贫困群众参与率低和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极大地提振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发展谋长远 打赢攻坚战
两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领悟,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狠抓落实,把忠诚和担当书写在三晋大地上。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实施生态扶贫是解决深度贫困,实现山西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生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工程来抓。”骆惠宁和省长楼阳生“双签”脱贫攻坚责任书,坚持一线工作法,组织11个市、58个贫困县的党政一把手每人亲自指导一个造林合作社,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山西省今年年初发起一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让全省党员干部经受了一次严格的党性锻炼,让广大群众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为推动生态扶贫工作走深走实走得更远,相关部门翻山越岭摸实情。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造林合作社得有活可干,这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荒山和退耕还林地可供种植。过去几年里,中央对山西支持力度很大,下达的造林任务成倍增长。各个县抓住机遇“突击”种树,宜林地面积已大为减少。贫困户脱贫后,如何稳得住?如果没活可干,生态扶贫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建立可持续脱贫长效机制是关键。山西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扶贫“五大工程”,除造林绿化劳务费,还有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综合增收。去年,山西省58个贫困县退耕还林183万亩,惠及8.9万贫困户;造林绿化285.5万亩,全省2563个造林合作社带动5.2万贫困劳动力增收;森林管护吸纳2.4万贫困护林员;15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惠及14.1万贫困户。上述政策全年累计帮助52.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10.5亿元。
在兴县和大宁县,以造林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社”,业务范围除了绿化工程,还扩展到承接村里的小型水利、交通等工程,这为贫困户脱贫以后的稳定致富提供了更多途径。在兴县河儿上村,第一书记丁志军对记者说:“不用怕没树可种了。去年除了525亩绿化工程,合作总社还承接了药材基地与食用菌大棚互通道路工程,总投资50.46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山西保有森林面积已由2010年的4236万亩增加到4816万亩。《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指出,山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全国最快。去年山西省约有64.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3.9%下降到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210元左右,同比增长12%,高出全省3.5个百分点。
当年富,抓畜牧;长远富,多栽树。山西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70年来,右玉历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使全县林木绿化率由不足0.3%提升到55%,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右玉县也成为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让山西广大干部群众倍受教育、倍受鼓舞。如今,右玉精神和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一道,正成为山西省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山西省在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征程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