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始终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为青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值得肯定,但青海省农牧区农牧业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相比,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农牧区基础差、底子薄、农牧业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不高的状况依然存在。
在当下重要的历史关口,我们要稳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好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有力举措,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加快农牧区农牧业发展步伐,发挥“三农”压舱石的作用,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城乡融合,要解决好要素配置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素配置不平衡。长期以来生产要素以城市为中心向城市流动,造成农牧区“贫血”,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打破城乡二元固化,将城镇与农牧区作为一个整体谋划,推动人才、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在加快要素流通基础上,还要建立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打造我省特色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加活跃的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在我省构建起来。同时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两不误,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情怀。
促进城乡融合,要加强农牧区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落后是农牧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直观的体现。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增加乡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镇生活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在水、电、路、宽带、物流等方面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农牧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
促进城乡融合,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增添农村牧区发展活力,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涉农领域各项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用改进与突破,唤醒和盘活农牧区资源活力,激发农牧民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从根本上激发农牧区的经济活力。
促进城乡融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政治优势,而作为党的“神经末梢”,政策全靠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来落实。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干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当前,青海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大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整顿力度,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基层干部,并采取措施拴心留人,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挥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青海只有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才能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让农牧业强起来,农牧区美起来,农牧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