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苗木 » 国内资讯 » 正文

苏州:改善环境,从把垃圾分类当作习惯做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05  来源:苏州日报  浏览次数:8262
内容摘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相信通过一些科学举措,我们一定能够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活的新时尚,让生态文明思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相信通过一些科学举措,我们一定能够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活的新时尚,让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垃圾分类看似是件“小事”,却事关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让新科技手段助力垃圾分类前景广阔。垃圾分类,要让人容易着手。厨房里的剩菜残羹,经过分类降解后,可以变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小区门口的“再生资源两网融合”站点,足以颠覆人们对传统的“废品回收站”的观念;在进博会上大放光彩智能垃圾箱检测器等更是代表了全新的生活和科技潮流。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变得简单易行,但垃圾分类又并不简单,而是一个科学体系,综合体现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高低,而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让新管理制度促进垃圾分类知行合一。推广垃圾分类,必须采用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媒体调查显示,在一些城市,超过八成的市民知道投放生活垃圾需要分类,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二成。知易行难,可以说是推广垃圾分类的顽疾,缺乏硬手段,只靠软约束很难让人做到知行合一。从国外推广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须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运用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奖惩结合,扭转市民知而不行的现状,让从众乱扔垃圾现象的“破窗效应”转变为学习身边垃圾分类模范的“头羊效应”。

让新生活理念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要重视垃圾分类理念的宣传工作,具体到操作层面,必须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在线上,通过各大社交网站,以表情包、漫画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在线下,结合时下国际流行的“跑步捡+骑行城市定向”模式,垃圾分类定向赛与绿色生活擦出火花。通过新鲜味十足的各种时尚活动,培养市民的新生活理念,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0年就开始在市民中推广垃圾分类理念,2017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4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之一。今年年初,苏州市起草了《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目前已进入人大审核阶段。同时制订了2019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提出至2019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基本建立分类垃圾收运及处置体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垃圾分类的实质,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处理这件“小事”的关心背后,是“大写”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富有远见的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相信通过一些科学举措,我们一定能够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活的新时尚,加速堆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让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相信通过一些科学举措,我们一定能够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苏州:改善环境,从把垃圾分类当作习惯做起”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yuanlin/20190605/260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园林苗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参与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苗木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