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3200千米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沿河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它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两岸的水工设施、码头、庙宇、民居、会馆、园林,展现了悠久的历史,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大运河文化带内不仅有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宫廷建筑,也有古朴典雅、秀美雅致的小城镇建筑。发达的经济、五光十色的民族风俗使大运河成为文学艺术的摇篮,许多历史名著的作者诞生在大运河两岸,各种戏曲、绘画、杂技等文艺精品也沿大运河应运而生。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催生了大运河的旅游。仅江苏省大运河沿线就有9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消费白皮书》2018年江苏段大运河遗产河道、遗产点和主航道所在区县游客量达81823.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江苏大运河相关的旅游收入13247.3亿元。
如今,文旅融合的新型业态,为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文旅融合为旅游景点注入文化的灵魂,为大运河旅游业提升品质提供了机遇。文旅融合发展,可从文旅产业发展战略、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等维度关注大运河两岸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共赢模式,探索文旅产业互联融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路径,助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文化创意提炼旅游“符号”,形成全产业链、综合化及立体化衍生,构建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体系;可立足文旅前沿产业格局形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提高大运河旅游品质。
文旅融合为提高大运河文化设施的旅游强度提供了机遇。大运河遗产点众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遗产点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的即使是对外开放了,但可看性、交通便利性都明显不足。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方便相关部门通过提升大运河沿岸遗产点周边配套设施,推动大运河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让这些大运河遗产成为大运河旅游的新增点。
文旅融合为大运河旅游文创产品的打造提供了新机遇。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IP产业资源,创新大运河文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大运河文旅共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提供了全新的空间。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能够让市民和游客加深了解大运河厚重的文脉基因及文化基础,同时通过整合博物馆馆藏文物及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大运河非遗项目,联合传统品牌线下经营,打造独具大运河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文旅融合拉长了大运河旅游产品的产业链。大运河是承载千年文脉的“活态”文化遗产,在优化大运河两岸活态保护、生态建设、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间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研学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定制旅游等新需求的迭出,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的空间日渐广阔。文旅融合可以让大运河旅游跳脱传统的运营发展模式,转变消费者被动灌输式的观光型出游方式,通过体验游,打造灯光秀、亲子乐园、设立大运河乡村文创集市等消费场景,将大运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予以植入,让游客在游览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入了解大运河历史文化,从多种维度满足不同客源类型的消费需求。
在文旅融合的当下,大运河沿线城市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将融入丰厚历史文化元素的大运河旅游作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抓手,纷纷制订大运河文旅发展规划、开发大运河文旅产品、推出大运河文旅品牌,尤其是重点打造大运河遗产旅游,如无锡将古大运河市区段列入江苏省历史文化区,提出要充分发掘“四大米市”“水弄堂”和“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等历史遗迹。江苏省苏州市着力打造“吴文化重镇”,已建成了城水相依的环古城大运河旅游风貌区。浙江省杭州市围绕“江河湖溪四水共绕的山水城市”目标,要将古大运河打造成能与巴黎塞纳河媲美的世界级旅游品牌。浙江省绍兴市按照“天人合一”“古今同源”理念,以“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为主题,力图把大运河构筑成一条融历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风景线。而江苏省扬州市的目标则是大运河遗产全域游,计划利用城区遗产河道串联着诸多遗产点的优势,整合环水慢道系统、水上交通系统,再通过古城街巷的串联,将众多的遗产点串联成片,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大运河博物馆。
文旅融合,大运河缤纷旅游带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