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指引农业生产
茶客通过网络参观茶园,并下单订制私人茶园,茶农们便知道要种什么样的茶、种多少茶。在湄潭县兴隆镇大山村茶农黎时勇看来,这是一件神奇的事:“公司加上互联网,种茶、制茶不再盲目,也不怕卖不出去,看到茶园景色好,很多客人还专程前来游玩。”
“大数据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之后,会变革农业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方式,让我们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决策更有依据,而我们把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茶叶生产加工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茶叶质量安全,还能让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督生产过程,提高对产品的信任度。”湄潭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赵吉伟表示,“私人订制”正在改变特色农产品传统产销模式,如今一亩茶叶能卖到5000元以上,比传统茶农单卖茶青要增收1000元以上。
以往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山货”,通过农业大数据提供精准指引得以“走俏”市场,帮助农民致富增收,成为我省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鲜明特征。
2018年,贵州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18.9%的农业企业基于农业物联网实现数据采集,12.2%的农业企业实现农产品种养、初加工、运输、销售全程质量可追溯。
推动质量兴农
质量是一个产品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为质量兴农、农业标准化、精准农业、食品安全可追溯提供有力保障。
“这些都是我们种植的百香果,很多外地客商都在向公司订购,而且只要市场价不剧烈波动,我们的百香果比一般的果子要卖得贵些,能卖到每斤10元甚至更高,非常感谢‘食品安全云’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近日,看着即将成熟的百香果,贵州安明山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安定向记者介绍说。
李安定口中所说的“食品安全云”由贵州科学院研发,是针对我省农产品生产“总量小、品牌微、种类散”的实际情况推出的一个贵州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它可以为我省未取得“三品一标”“QS”“SC”认证但产品质量过硬的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验检测、认证精品服务的平台。
“可不要小瞧了平台,我们所有的百香果都会贴上独有的认证标志和二维码,它们就如同百香果的‘身份证’,里面蕴含了盒内百香果的所有信息。”李安定说,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实时了解种植地当天的风向、湿度、温度等,还可以从如何加工、生产、经过哪些环节、采购的是什么原料、流通到哪里、产品生产后是否合格等方面进行监督,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正因如此,李安定所种植的百香果常常还没挂果就被订购一空。
让李安定热情点赞的“食品安全云”自建成以来就一直为“黔货出山”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275个优质农产品享受到“食品安全云”的服务。
推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监管服务等全链条“大数据+农业”体系,贵州在行动——2018年,“食品安全云”支撑38个县、74个特色品种、458户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质量追溯服务体系。罗甸县“优可众”产品溯源体系使消费者“食得安心,用得放心”,实现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入选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
助力“黔货出山”
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也怕无人问,在大山深处的贵州农产品更是如此,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融合不仅是打开山门的最佳方式,也是“黔货出山”风行天下的最短路径。
修文县扎佐镇香巴湖村是一个县级贫困村,而大数据的介入,颠覆了农户们延续百年的传统劳作和销售模式,给农户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大数据让香巴湖村的猕猴桃走上“逆袭道路”,村里的种植大户周珍品感触良多。“地里居然还要装摄像头,还有些稀奇的设备立在地里,公司的技术人员居然还要教我们用电脑。”香巴湖村农户周珍品说,当时真的觉得很稀奇,不知道这些城里人用的“高科技”能干啥?现在会用了,才知道这些东西真是厉害。
现在的周珍品已经学会了利用家里电脑实时监控和管理地里的工人,也会通过电脑了解土地的酸碱度和空气的湿度,“电脑会将土壤、空气、树苗的情况进行采集,然后进行分析,并给出如何进行管理和调整的方法。”这要是放在以前,周珍品想都不敢想。
“劳作没有以前辛苦,关键是该怎么种心里有数,今年挂果的猕猴桃品质也明显好很多。”周珍品算了一笔账,自从用了大数据手段,他家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0%,产量则提高了30%,而且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贵州农业底子薄,乡村建设基础弱,村民增收致富难,如何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直坚定不移发展大数据战略的贵州给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如今,在贵州广大农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产业发展有了“新标准”、产品销售有了“快车道”,让农村发展有了“智慧眼”、乡村振兴有了“智慧芯”,也对乡风民俗传承、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为34.6,比2017年提高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