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改造作为“牛鼻子”
刘丽丽和家人坐在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山水玉舍的民宿院子里,呷一口醇厚的普洱茶,品一口地道的农家菜,耳畔传来啾啾的鸟鸣,指尖不由自主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回归了自然的宁静与质朴。这个‘五一’,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个假。”
“从2016年建成山水玉舍民宿,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记者到访时,老板李强正悠闲地喝着茶,说是老板,李强却摆摆手:“我就是咱峪口村的村民。因为自己爱旅游特别希望能在自己的家乡也开个民宿。你别看现在这里屋舍俨然,三年前,这儿就是一片荒滩地。”
在李强的精心设计下,一处拥有10间客房的乡村风情民宿在三年前揭开了面纱。尽管客房规模并不算大,但整个“山水玉舍”面积足足有十多亩地:院内花草青青,溪水潺潺,石凳、石磨、石碾杂陈其间;菜园、花园、果园、帐篷、室外酒吧等可供休闲观赏。“游客们来了,不仅能住,还能在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真正感受感受农村的味道。”
“近两年,站在全域旅游二次革命的高度,按照‘五个美丽+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三权分置+民宿经济’的思路,蓝田县把农房改造作为‘牛鼻子’、农民参与作为‘命根子’、‘三变’改革作为‘戏芯子’,围绕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以文旅康养、田园综合体、养老民宿为内容,以秦岭沿线、环山路两侧、白鹿原区域为重点,成立民宿经济领导小组,全面出台了民宿支持政策。”蓝田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郑伟说。
按照“道路建成风景线,村庄建成小公园,农户建成花庭院,全县建成大景区”思路,将民宿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鼓励以民宿为核心,以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历史遗存、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特色产品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吸引物因势造景,打造村落景区,拓展民宿经济发展新空间。
农民参与作为“命根子”
走进蓝田县小寨镇董岭村,宽阔的路面、精致的农舍、如织的游人……这座小村庄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堪称新农村的典范。
董岭村是由山区散户迁至此地安置而起。起初,这是个既“穷”又“空”的小山村,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4.4%。经过短短几年的变化,董岭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3年,随着白鹿原影视城的开建,一些看到商机的董岭村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董强就是其中之一。“农家乐一年纯收入在十万元上下,但没过几年,我发现低端的农家乐行不通了,与设计公司沟通后我投入十多万元,将农家乐升级改造。原来八十元一间房没人住,现在两百元一间抢着住,投资也就是十来万,一年就收回来了。”
在董岭村,不仅农民自身参与民宿经营的热情很高,集体经济也看准了民宿发展的潜力。董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建设了白鹿原舍,与村民们经营的基础版农家乐实行差异化定位,全力打造3.0版本高端民宿。
董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刘可蔚告诉记者:“为了更好营造民宿发展的大环境,董岭村对全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修建了大型停车场,聘请专业的设计师对村民自家经营的民宿进行合理规划。”刘可蔚说。
农民参与成为“命根子”
让广大农民成为民宿经济发展的主体。为了让村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蓝田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把当地生态资源、文化元素转化为“发展资本”,避免同质化发展。将民宿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结合,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引进优质团队派驻专业设计师改造民房,实施“乡村合伙人”行动计划,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村集体和农民为辅的多元建设经营局面。
“三变”改革作为“戏芯子”蓝田县九间房镇桐花沟村,因村子远离尘嚣,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而被誉为“童话沟”。但就是这样一个恍如人间仙境的村庄却多年来被“贫困”两个字压在头顶。变化始于“三变”改革。2016年,西安大东方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桐花沟村注册成立,企业积极参与到“三变”改革当中,以田园综合体规划作为切入点,全面与村集体合作社合作,以“三变”形式将桐花沟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帮助进行市场化运作。
村子成立了九间房镇桐花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民分两类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口股村民享受集体公共建设项目带来的权益和分红;以资源入股的村民,将闲置民居、农业用地纳入集体经济合作社,民居改造修缮后进行民宿运营,既能享受民居租赁收益,又能享受运营收益分红。
五月初,记者走进“桐花乡约”田园综合体,宛如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富有风情的西北宅院煞是好看,中式传统四合院大宅古典大方。风格或古朴简单、或艺术气息暗藏、或风格凸显、或内敛含蓄,又和村庄的气质融为一体。更令人称叹的是,这里的民宿执行7×24小时精品旅游度假服务标准,设置运营总监、民宿管家、值班看守、厨房服务、客房清扫等岗位;制定了服务标准和流程,将乡村民宿原味和高质量服务管理呈现给每一位游客。
如今,在桐花沟村,民宿、农业产业园等农旅产品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8年全村的综合收入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