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中国草种业,赢得产业发展主动权,必须科学谋划、加强管理、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新驱动。
强化顶层设计
加快制定现代草种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我国草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及措施。科学规划草种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加大对优势区域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实施优质草种工程,加大草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快建立一批国家级草种基地及区域性草种繁育基地。
重视基础研究
着眼我国草业未来发展大局,抢占世界草业制高点,强化草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组建国家草种研究中心,使之成为种质资源丰富、设施设备先进、人才技术聚集的创新发展平台,引领全国草种繁育工作。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精深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关键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推进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加快育种体系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推进构建一批草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开展商业化育种。引导和支持草种经营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建设草种生产基地,或采取与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草种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各种经营主体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草种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草种企业。鼓励外资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在我国从事草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
增强国产草种供给能力
努力提高国产草种供给质量和效率,使草种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草原保护建设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国产草种有效供给。优先支持发展当前草原生态修复急需的草种,特别是适应性强的地方品种,保护品种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天然采种场和地方品种繁育基地,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快发展总量需求多、进口比重大的紫花苜蓿、黑麦草、早熟禾、三叶草、羊茅等草种以及草坪草种子生产。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培育饲料用玉米、高粱、燕麦等良种。在实施退牧还草、农业结构调整、草原生态奖补以及发展草牧业等政策和建设项目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优先使用国产优良草种,在项目招标、良种补贴、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
加强草种监督管理
针对目前重农作物种子管理、忽视草种管理的现状,强化各级林草部门的草种管理职责,明确监管机制和相关责任人员。贯彻落实《种子法》,修订《草种管理办法》,加大对草种生产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定期制定全国草种质量监督抽查规划和各级草种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加强草种质量监督检查。加强草种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编制国家重点保护草种质资源名录,建立国家和地方草种质资源保护区和保护地。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完善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