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端,濒临黄海,大陆海岸线长730公里,占山东省大陆海岸线总长的近1/4。1991年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来,青岛市创造性地把这项惠民工程同时做成了展现青岛风采的形象工程。
大思路推动大发展
以海防林工程为契机,青岛市委、市政府全盘谋划,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推动全市掀起了城乡绿化热潮。抓住承办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和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机遇,青岛提出承办绿色奥运、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绿色青岛的决定》,实施了“十绿”工程建设。之后,青岛又抓住承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机遇,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实施了大沽河绿化等十大重点工程。为巩固创森工作成果,青岛又开展了森林城市建设三年提升行动。
小目标成就大事业。系列重大决策的提出和执行,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
大工程带动大增绿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为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青岛市周密部署了几项大工程。2010年到2012年,青岛重点实施了绿屏、绿山、绿廊等“十绿”工程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此项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市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2012年到2014年,青岛重点实施了万亩生态林场建设,3年间建成万亩林场35处,新增造林面积2万公顷,补植造林4700公顷,既缓解了造林用地难的困境,又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2011年到2014年,以保护青岛“母亲河”为目的,青岛开展了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其中绿化工程是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绿化总投资12亿元,新增造林面积5000公顷、湿地面积4000公顷,不仅为“母亲河”打造了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而且较好改善了沿线村庄的人居环境,带动了沿线旅游经济发展。2015年到2017年,青岛市结合森林城市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实施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对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的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实施了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促进了森林健康生长。
大市场拉动大产业
林业不仅是公益事业,也是基础产业。在造林用地日趋紧张的新常态下,青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造林,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主造林、合作社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以栽植经济林为主,市财政按每亩3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既增加了造林面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果品采摘、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了一条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目前,全市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10.5万公顷。
为广泛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万亩林场建设的投资热情,青岛市财政对每个经验收合格的万亩林场给予300万元的建设补助,35处万亩林场累计撬动社会投资38.6亿元,其中外资1000万美元,既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成为全市不可或缺的生态间隔,又带动了周边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民生共赢。
20多年来,青岛市基本构筑起了以基干林带为骨干,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山海相连、林河相依、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系统。最新数据显示,青岛现有林地面积35万公顷,湿地面积1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098万立方米,林木绿化覆盖率达40%,比2000年增长20个百分点。
成绩显而易见。2010年,青岛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5年,青岛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青山绿水的背后,海防林工程功不可没。
据悉,“十三五”期间,青岛仍将重点恢复沿海滩涂湿地,保护海湾景观风貌,增强河流湿地植被自然性和水系疏通性,进一步提升海防林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