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生猪市场供应不足,一年多以前,漫长的猪周期对很多养猪人来说是灾难性的,长期的利润低下,使得很多养猪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再加上2016年出台了“史上最严”禁养政策,我国150多个县被划为禁养区,很多养猪场被迫关闭。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40个月处在历史最低水平,而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生产总值成正相关,也就意味着连续40个月不能为市场提供充足的生猪资源,变相给了洋猪肉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洋猪肉价格低廉。进口丹麦猪肉到岸价格7元/斤,而我国生猪成本价就是7元/斤,反映到猪肉价格上普遍在11元/斤以上,和洋猪肉相比,毫无价格优势。巨大的利润也吸引着更多的洋猪肉大举入侵中国。
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发布的《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约59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数的两倍。预计未来20年,东亚人均肉类消费量将翻一番。
但是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消费者猪肉需求已经达到上限今年将继续下降。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去年猪肉销量为4085万吨,比2014年的4249万吨有所下降,这也是3年来的最低点。预计2017年还将略有下降。这一消息无异于给养殖户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原本市场预计猪肉消费增长将至少持续至2026年。因为之前对市场的良好预期,所以国内养殖户正在兴建大型、现代化的农场,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占领市场份额;而海外生产者也正在改变养猪方式,以符合中国进口标准。如今,面对比所有官方预测都要提前很多的时间,养殖户显然需要赶快行动起来以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发展变化。
不过中国猪肉占世界猪肉51%的消费量,而美国等进口猪肉从数量上来说毕竟有限,而且进口肉都是冻肉,主要用于加工火腿肠、香肠等肉制品,对菜市场影响很小。反倒是美国市场受我们的影响更大。
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提高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对国外大豆生产的影响。受此影响,美国大豆很可能会超越玉米,成为美国种植最广的农作物。在巴西也是如此,过去一年大豆的收成,足以给巴西经济带来明显提振。促进禽类和猪长肉的大豆在全球范围内的种植面积扩大速度超过其他任何农作物,足足比10年前扩大了28%。
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进口大豆量增加了三倍。未来一年预计将达到9300万吨,相当于每人每年66公斤,或者每日5艘货船。大豆进口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来自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显示,10年后中国每年将进口1.21亿吨大豆,比现在高出30%以上。中国超过一半的进口大豆来自巴西,35%来自美国,10%来自阿根廷。大豆需要量与日俱增,但是国产大豆的产量却非常有限,很少超过1500万吨。而且国产大豆的生产成本要比进口大豆高,只能依靠禁止在日常食品中使用转基因作物的禁令来维持。
国产大豆的发展不温不火,而国外为了应对中国大豆需求量的增长所做的工作则正在如火如荼中展开:今年4月,嘉吉与中国新希望集团在北京附近一个港口城市投资1亿美元建造的一家大豆压榨厂投产。在太平洋彼岸的华盛顿州,三井物产旗下的UnitedGrain最近投资8000万美元,使其在哥伦比亚河上的小麦出口码头能够发运更多大豆和玉米。在北达科他州兰斯福德正在修建一条铁路环线,使列车能够在无需停靠的情况下装载当地的收成,然后折返太平洋海岸,将更多的大豆运往中国。
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整、国家的补贴政策、养殖户的生产意愿等一系列因素都对生猪养殖行业造成巨大影响,相信洋猪肉不过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那条“鲇鱼”,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将唯中国马首是瞻,由中国市场引发的蝴蝶效应必将席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