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被五步蛇咬后怎样处理,被五步蛇咬后有什么症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9  浏览次数:81366
内容摘要:一、被五步蛇咬后有什么症状五步蛇毒属于血循毒,也被中医称为火毒,被咬伤后表现为出血不止,一般压迫包扎无法止血,可引起全身中毒,全身广泛出血,局部还可出现沿患侧肢体向上肿胀、疼痛、压痛、溃疡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患肢坏死,患肢一旦出现坏死,难以痊愈,会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临床上还常见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急性心、肾功能不全、休克、DIC等,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二、被五步蛇咬后怎样处理1、认清毒蛇(1)被五步蛇咬后,重要的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伤口等,尽快送医院接受救治,患者要保

被五步蛇咬后怎样处理,被五步蛇咬后有什么症状

一、被五步蛇咬后有什么症状

五步蛇毒属于血循毒,也被中医称为火毒,被咬伤后表现为出血不止,一般压迫包扎无法止血,可引起全身中毒,全身广泛出血,局部还可出现沿患侧肢体向上肿胀、疼痛、压痛、溃疡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患肢坏死,患肢一旦出现坏死,难以痊愈,会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临床上还常见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急性心、肾功能不全、休克、DIC等,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二、被五步蛇咬后怎样处理

1、认清毒蛇

(1)被五步蛇咬后,重要的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伤口等,尽快送医院接受救治,患者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不要奔跑,以减慢人体对蛇毒的吸收和蛇毒在人体内的传播速度,减轻全身反应,应当场就地坐下或采取半卧,患肢尽量不动,保持伤口低于心脏水平,以处理伤口施救。

(2)即使辨别不清是否被有毒的五步蛇咬伤,也千万不能等待中毒症状的出现,必须按毒蛇咬伤处理,以免耽误病情。

(3)记住蛇的类型和特征、伤口的形态,详细告知急救的医务人员,以便医务人员及时、正确的给以治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五步蛇不好动,爬行速度慢,即使咬伤人后也不会爬多远,必须防止第2次被咬。

2、绑扎伤口

(1)被毒蛇咬后,必须立即在距伤口5~10厘米的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方)进行缚扎,没绳带就找一些青藤绑住血管流通的部位,要绑紧,但不必太紧,其程度应以能够阻止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不妨碍动脉流通为原则,可留活结便于松懈,以避免蛇毒向近心方向扩散,缓解扩散速度。之后每隔15~30分钟松开1次,每次松开约30秒~1分钟。

(2)如果伤口肿胀迅速扩大,则要检查绑扎是否过紧,绑扎时间应缩短,放松时间应增多,以免肢体缺血坏死。在局部伤口采用有效排毒或全身应用抗蛇毒血清后,可解除缚扎。咬伤超过12小时后则无需缚扎。

3、冲洗伤口

(1)如果发现有毒牙,应立即用镊子取出。局部冲洗后,常规消毒,以0.5%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伤口结扎后应立即冲洗,冲洗液可选择生理盐水、双氧水、冷茶水、肥皂水、0.1%高锰酸钾溶液等。

(2)如果在野外没有上述液体,可以把伤肢放在溪流或池塘中漂洗。不要擦伤口,要用布轻轻拍,以使其干燥。

(3)如果需要移动病人,应该要抬着他,而不要让他自己走动。

4、清创排毒

(1)一般被毒蛇咬后,用小刀或三角针或其他干净的工具(最好消毒),沿伤口牙痕纵行或“+”字形切开,长约1~2厘米,深至真皮下,不要太深,以划破2个毒牙痕迹之间的皮肤为原则。如果被五步蛇和蝰蛇咬伤后,伤口流血不止,则没必要进行扩创处理。

(2)如果咬伤超过24小时或伤口已坏死,则也不需要扩创处理。(扩创后)应立即清洗伤口,用双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从四周向伤口反复推挤15分钟左右,排出毒血,也可以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出毒液。不要用嘴吸血,以免毒素从口腔内传播,尤其是患有口腔溃疡或龋齿的人。

(3)如果不小心嘴里有毒,应该立即吐出并用白酒或清水漱口。根据伤情需要时隔12~24小时可以重复进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被五步蛇咬后怎样处理,被五步蛇咬后有什么症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899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五步蛇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