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野钓最快速调漂方法,附野钓实用技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9  浏览次数:8813
内容摘要:一、浮漂选择野钓无论是鱼情还是水情都非常复杂,野生鱼的食用口非常凶猛,所以野钓时漂浮的灵敏度不是第一考虑因素,一般建议用稳定性好的长脚长身粗尾漂,原因只要有三,其一是钓远时粗尾漂更利于观察漂相,其二是长脚长身漂的稳定性相对更强,其三是长脚长身粗尾漂的综合性往往更好。二、调漂方法1、空钩调目:空钩调目讲的是,无论钓场的水有多深和浅,首先不要找底,利用铅坠、鱼钩、鱼线的重量来抵消浮漂的浮力,若是调平水就是漂尾和水面平行。2、挂铅寻底:挂铅找底是在调好目后去找钓点的实际水深,方法是在铅皮座上再加一块铅皮,此时铅

野钓最快速调漂方法,附野钓实用技巧

一、浮漂选择

野钓无论是鱼情还是水情都非常复杂,野生鱼的食用口非常凶猛,所以野钓时漂浮的灵敏度不是第一考虑因素,一般建议用稳定性好的长脚长身粗尾漂,原因只要有三,其一是钓远时粗尾漂更利于观察漂相,其二是长脚长身漂的稳定性相对更强,其三是长脚长身粗尾漂的综合性往往更好。

二、调漂方法

1、空钩调目:空钩调目讲的是,无论钓场的水有多深和浅,首先不要找底,利用铅坠、鱼钩、鱼线的重量来抵消浮漂的浮力,若是调平水就是漂尾和水面平行。

2、挂铅寻底:挂铅找底是在调好目后去找钓点的实际水深,方法是在铅皮座上再加一块铅皮,此时铅坠的重量超过了浮漂的浮力,浮漂肯定全部没入水中。

3、漂目一致:调目和钓目一致不像经典的调四钓二那样要考虑饵料的重量,好处是简单且有效,找到水深后不管是用商品饵还是用蚯蚓或颗粒饵都没关系。

4、挂饵试钓:调好浮漂后,在钓点前后左右都打几竿测试一下,若发现周围深浅差别不大就可以开始作钓,若差别在几目之内可以考虑调四钓四、调五钓五。

三、漂相论述

1、黑漂:黑漂别称闷漂、拉漂,特征是整个浮漂都被拖入水中,钓鱼时出现这种漂相要么是小鱼闹窝,要么是个体大且吃饵凶猛的鱼在吃饵。

2、顿漂:顿漂别称顿口,特征是浮漂到位后出现有力下顿动作,小的可能不到小半目,大的可到1~2目,早春和冬钓时顿漂抬竿中鱼率极高。

3、顶漂:顶漂别称送漂、抬漂,特征是浮漂到位后出现上浮动作,小的可能上浮小半目,大的可上浮1~2目,尤其是钓鲫鱼时最常出现顶漂。

4、点漂:点漂的特征是浮漂上下轻微跳动或晃动,出现点漂是鱼触碰钓饵的信号,表明鱼已经发现钓饵且可能要吃钩,此时要随时准备抬竿。

5、斜漂:斜漂的特征是浮漂先移动,然后沿水面倾斜下沉,此时提竿中鱼率极高,这种漂相一般是草鱼和青鱼,下沉速度越慢,个体越大。

6、抢漂:抢漂的特征是钓饵刚一落水浮漂就被拖走,出现这种漂相一般是白条、翘嘴等上层鱼类在抢食饵料,但也可能是鲶鱼等凶猛的鱼类。

四、看漂起竿

1、杂鱼:杂鱼的漂讯是最明显的,浮漂不停地颤跳横移,或拉黑,或送倒,除了浮漂作不规则跳动以外还会把浮漂托起,这是成群结队的小鱼争夺饵料、你拉我拽引起的。

2、鲫鱼:鲫鱼属于底层鱼类,在水底觅食,见到钓饵先拱后喝,将它吸人口中后随即抬头,水面浮漂的表现就是先点几下,而后被送起,这也是鲫鱼咬钩最典型的表现。

3、鲤鱼:鲤鱼个体大,有力量,咬钩后稍稍稍点动几次,随即就拉漂入水,有时还可能看到浮漂在水面作横向移动,若能在黑漂和走漂时提竿刺鱼几乎十拿九稳。

4、草鱼:草鱼咬钩的漂相往往变化无常,经常钓草鱼的人可能会发现草鱼咬钩是随着钓法、饵料及水温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何时抬竿比较考验钓鱼人的经验。

5、鲢鳙:鲢鳙鱼的漂相因作钓方式不同而大不相同,例如用海竿配硬饵飞钩钓鲢鳙咬钩时漂相往往会非常粗野,而用手竿装香甜软饵钓鲢鳙咬钩时基本上见不到黑漂。

6、白条:白条咬钩经常是“吮”一口,很少出现连续拉拽,反应到浮漂上就点动一下,海竿也只见竿尖闪动一下,但若遇上一群白条夺食则浮漂或竿尖会不规则颤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野钓最快速调漂方法,附野钓实用技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885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野钓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