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初学者如何选择鱼漂?附鱼漂的种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29  浏览次数:8373
内容摘要:一、鱼漂种类1、立式漂:立式漂是钓鱼人使用最多的浮漂,优点是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缺点是调漂复杂且对水深有要求。2、卧式漂:卧式漂是椭圆形的浮漂,使用时横卧在水面上,鱼吞饵时嫩斜立或直立起来,特点是不怕风浪。3、球形漂:球形漂有圆形和枣形两种,多用于海竿钓浮,特别是浮钓鲢鳙等上层鱼时最常用,特点是浮力大。4、七星漂:七星漂是传统钓的标配浮漂,别称蜈蚣漂等,因常有七颗漂豆而命名,特别适合钓浅水和钓草洞。二、鱼漂作用1、传递吞钩信息:鱼漂反应非常灵敏,当鱼接触、吞食饵钩时,饵钩的位置会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很快就会

初学者如何选择鱼漂?附鱼漂的种类

一、鱼漂种类

1、立式漂:立式漂是钓鱼人使用最多的浮漂,优点是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缺点是调漂复杂且对水深有要求。

2、卧式漂:卧式漂是椭圆形的浮漂,使用时横卧在水面上,鱼吞饵时嫩斜立或直立起来,特点是不怕风浪。

3、球形漂:球形漂有圆形和枣形两种,多用于海竿钓浮,特别是浮钓鲢鳙等上层鱼时最常用,特点是浮力大。

4、七星漂:七星漂是传统钓的标配浮漂,别称蜈蚣漂等,因常有七颗漂豆而命名,特别适合钓浅水和钓草洞。

二、鱼漂作用

1、传递吞钩信息:鱼漂反应非常灵敏,当鱼接触、吞食饵钩时,饵钩的位置会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很快就会通过钓线传达到鱼漂,钓鱼者可以根据漂讯判断是否起竿。

2、表明钓饵位置:鱼漂通常醒目地处于水面,能准确地显示出钓点位置,因此垂钓者可以根据鱼漂的位置来调整钓饵的位置,对提高鱼获有很大帮助。

3、调整饵钩水层:鱼漂是钓组的浮力提供者,调整鱼漂与坠子之间的配重关系,可使饵钩随意地停留在不同深度的水层,可以钓到生活在不同水层的鱼类。

4、显示水的深浅:鱼漂可以平衡钓组的重力,下钩轻触底时鱼漂到饵钓的长度即为水深,这样可以为垂钓提供钓点的深浅,可以正确调整钓鱼方法。

5、显示鱼的种类:鱼漂可以显示咬钩鱼的种类,根据鱼的摄食习性不同,对鱼漂动作有不同的反应,有经验的钓鱼者可以根据鱼漂动作判断是什么鱼。

三、选择技巧

1、鱼体:鱼漂应根据目标鱼的个体大小进行选择。钓大鱼一般选择漂目加粗的鱼漂,钓中等个体的鱼用普通鱼漂即可。钓鲫鱼、小鲤鱼等小鱼要选择浮力小的鱼漂。

2、形状:鱼漂分为短脚长身短尾、短脚长身长尾、长脚长身短尾、长脚长身长尾、长脚短身长尾、长脚短身短尾、短脚短身短尾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材料:鱼漂多由较轻的材料制成,多为化学制品、鸟类羽毛、木材等,性能各不相同,但任何材料制成的鱼漂都要耐打、不破裂、不吃水、动作干脆。

4、鱼情:鱼漂应根据实际鱼情进行选择,例如鱼的摄食积极性高可以使用较大的漂浮,如果鱼摄食的积极性差则使用小号的漂浮。另外,根据鱼种的不同,漂浮的选择也不同。

四、选购方法

1、要坚挺结实:鱼漂首先要材质好、坚挺耐用,不仅能抵抗风雨、抗提泡,还能抗摔打、抗锈蚀,选择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叫作一颠、二弯、三弹、四掰,待确认质地优良后才购买。

2、灵敏度要高:鱼漂判定是否灵敏的手段经常靠试漂,试漂方法是先把空漂定位,然后用同一个坠码挂在钩尖上,在钩背悬空的状态下看其下沉目数,下沉目数越多则越灵敏。

3、不渗水变位:鱼漂不渗水、不变位是一只好鱼漂最基本的要求,使用前可以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观察浮漂变位情况,若前后变位一目以上不要使用。

4、负荷要适度:鱼漂不像很多钓友认为的那样负荷越小越敏感,实际上负荷越小不等于就灵,负荷越大不等于不灵,灵和不灵的前提是适用、好用,因此负荷要适度。

5、要漂直稳重:鱼漂在选择时要注意漂直稳定,所谓漂直稳定就是漂尾、漂体、漂头搭配合理,其主要标志是漂体运动时始终是直线上下且十分稳重,这对观察漂讯很有好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初学者如何选择鱼漂?附鱼漂的种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834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鱼漂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