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金线莲繁殖技术,附金线莲花组的培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4  浏览次数:81114
内容摘要:一、金线莲的分株繁殖金线莲分株繁殖于春秋两季,一般每三年分株一次,植株生长结实,假球茎密集的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保存五个连接的假球茎。分株前减少灌水,使盆土比较。分株后进入盆栽时,先用碎瓦覆盖盆底孔,铺上粗石,占盆栽深度的1/5~1/4,放入粗粒土和少量细土,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栽培。种植深度,假球茎刚埋入土中力,盆边留2厘米沿口,铺上翠云草或细石,最后浇水,放在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湿润,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护。二、金线莲播种繁殖金线莲的种子非常细,种子内只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发芽力低,种

金线莲繁殖技术,附金线莲花组的培养

一、金线莲的分株繁殖

金线莲分株繁殖于春秋两季,一般每三年分株一次,植株生长结实,假球茎密集的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保存五个连接的假球茎。分株前减少灌水,使盆土比较。分株后进入盆栽时,先用碎瓦覆盖盆底孔,铺上粗石,占盆栽深度的1/5~1/4,放入粗粒土和少量细土,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栽培。种植深度,假球茎刚埋入土中力,盆边留2厘米沿口,铺上翠云草或细石,最后浇水,放在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湿润,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护。

二、金线莲播种繁殖

金线莲的种子非常细,种子内只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发芽力低,种皮不易吸收水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播种,需要用兰菌和人工培养基供给养分,播种选择尚未破裂的果实,表面用75%的酒精灭菌后,取出种子,用10%的次氯酸钠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金线莲从播种到移植,需要半年到一年。组织培养成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这种方法繁殖。

三、金线莲花组的培养

1、制备培养基:按特定处方要求制备培养基,包装制备的培养基,放入高压消毒锅消毒,经消毒的培养基,直接使用或保存在无菌接种室,但保管时不得超过2周。

2、切外植体、灭菌接种:无菌条件下,从植物优良母株中切出适当长度的器官(茎尖、茎段、叶、芽、根)外植体,接种培养基,放入培养室引导。

3、丛苗诱导、分化诱导:在培养室温度为20~28℃、光强度为3000~4000Lux的荧光灯照射12~16小时的光的同时,在培养基中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低浓度长素的作用下,促进外植体分化丛生芽。

4、继承增殖::丛生芽在培养基中生长一段时间(通常20~30天)后,随着培养基养分的消耗,必须转移到新鲜培养基培养中,即继承培养。为了扩大繁殖速度和繁殖系数,必须进行继承转移,通过改变培养条件,例如在低温下培养数日,转移到另一个高温下培养数日,或者通过液体振动培养一定时间,可以显着提高增殖速度。

5、生根诱导:芽苗生长到一定高度时,转移到生长素浓度高的生根培养基础上继续培养,首先将幼苗一周暗培养,转移到正常光线或缩短光线,可以提前生根,提高生根率和生根速度。

6、苗移植炼苗:将已生根的苗从培养室转移到室外土壤,培养成合格的造林苗木。

(1)苗分级:按苗质量指标分级苗,一、二级苗应及时移植,三级苗继续培育。

(2)炼苗:通常用加强光照的方法进行1周左右的炼苗,或者在培养基础上加入延迟剂,移植前1~2天将幼苗与培养瓶一起从培养室移动到温室,打开瓶塞。

(3)移植:根系长到1厘米左右时,请注意从培养瓶中取出苗,用清水冲洗培养基,不要伤害植物。将幼苗浸泡在稀硫酸钠溶液中几分钟后移植,喷水,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风湿。

(4)移植后管理:移植后初期适当遮荫,防止阳光直射,然后逐渐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温度控制在20~30℃,适当浇水保湿,控制土壤水分,逐渐实施全光照。炼苗一段时间后,幼苗完全适应自然环境条件时,可移植到轻型基质网袋中,幼苗符合标准时出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金线莲繁殖技术,附金线莲花组的培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790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金线莲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