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附红袍的品鉴方法及商业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7  浏览次数:81096
内容摘要:一、红袍属于什么茶1、大红袍是乌龙茶类之一,中国茶叶分类有红茶、绿茶、青茶。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的不同。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担当品。生长在武夷山脉,茶叶独领先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战壕的特殊土质给大红袍带来了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烤方式增加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木炭香和火香。2、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和铁观音茶一样是半发酵茶。大红袍生长在九龙克内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在的绝壁上有狭长的岩石,岩石的顶部一年四季都有泉水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等有机物,土壤比其润泽肥沃。茶树两侧岩壁直立,日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附红袍的品鉴方法及商业价值

一、红袍属于什么茶

1、大红袍是乌龙茶类之一,中国茶叶分类有红茶、绿茶、青茶。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的不同。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担当品。生长在武夷山脉,茶叶独领先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战壕的特殊土质给大红袍带来了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烤方式增加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木炭香和火香。

2、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和铁观音茶一样是半发酵茶。大红袍生长在九龙克内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在的绝壁上有狭长的岩石,岩石的顶部一年四季都有泉水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等有机物,土壤比其润泽肥沃。茶树两侧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少,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加工时,一定要调整技术最好的茶师主持,使用特制器具,红袍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元明至今为历代皇室贡品。

3、因为大红袍和铁观音都是乌龙茶类,所以大红袍的制作方式类似于铁观音,其制作技术包括萎凋、摊子、摇晃、青、杀青、揉搓、干燥、毛茶等工序。

二、红袍的品鉴方法

1、香味:香味清爽,吸入后,深呼吸从鼻子里出来,如果能闻到幽香的话,香味就会上升。熟香型(足烤火)茶以果香和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烧火)茶以花香和桃香为上。

2、味道:入口清爽光滑者美,苦、涩、麻、酸者差。茶没有质感,淡的人是下品。苦味的重量往往决定岩茶的质量。提取次数通常在8泡左右,超过8泡的人更好。好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3、形状:干茶的形状颜色也作为品质鉴定的参考。通常,要求外形均匀,绳子结实,稍微扭曲,颜色油泽宝色。陈茶颜色是灰褐色。条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话就不好了。此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作为茶叶质量的参考,应柔软均匀,叶底红边明显。

三、大红袍的商业价值

1、高级茶:历史上武夷茶是历代帝王的贡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乌龙茶类金奖,获得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国务院、文化部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大红袍的制作技术排在其中。大红袍的制作技术是手工技术中唯一的制作茶的技术,大红袍是茶中的王,被称为“国之瑰宝”。

2、生态茶:武夷山土壤、气候、湿度等自然条件优越,形成独特的气候,被评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术,使成长的大红袍才能天赋独特,质量优良,独特,香气馥郁,味道清爽,“岩韵”明显。茶园均按国家绿色有机标准管理。

3、品牌茶:大红袍的品牌地位由历史积累、文化基础、优质等因素决定,再加上多年武夷山旅游路线的发售,来武夷山旅游的人大部分都看过九龙克的大红袍,听说过大红袍的不可思议传说,品尝过着名品牌的福临门大红袍,武夷山大红袍的着名传播到世界各地。

4、健康茶:武夷岩茶自古以来就是养生、保健的最佳饮料。传说中神农用它解除了72毒,好县令、考书生女王等疑难杂症而得名。目前科学研究测定,武夷岩茶富含钾、锌、硒等微量元素,可分离草酸、单宁酸、松皮黄等混合物,对人体有很大好处。

5、名贵茶:在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文化节和“大红袍”绝品拍卖会上,20克“大红袍”茶叶拍出了20.8万元的惊人价格。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大红袍属于什么茶?附红袍的品鉴方法及商业价值”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766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大红袍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