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北芪与黄芪的区别,黄芪的食用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9  浏览次数:8912
内容摘要:一、北芪与黄芪的区别黄芪是一种中药名称,而北黄芪或者北芪只能说属于处方名,因为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等地,所以医生为了强调黄芪的产地往往在配方中使用北黄芪(内蒙古、黑龙江所产的黄芪)或者西黄芪(山西所产浑源为中心所产的黄芪)等名称,因为现在黄芪主要是种植品,并且多认为山西产的比内蒙古、黑龙江产的好,所以可以理解为西黄芪比北黄芪更好。但是,无论是西黄芪还是北黄芪都属于黄芪佳品,从实际的药效来看没什么区别。二、黄芪的功效和作用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引起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出汗,用黄芪配

北芪与黄芪的区别,黄芪的食用方法

一、北芪与黄芪的区别

黄芪是一种中药名称,而北黄芪或者北芪只能说属于处方名,因为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等地,所以医生为了强调黄芪的产地往往在配方中使用北黄芪(内蒙古、黑龙江所产的黄芪)或者西黄芪(山西所产浑源为中心所产的黄芪)等名称,因为现在黄芪主要是种植品,并且多认为山西产的比内蒙古、黑龙江产的好,所以可以理解为西黄芪比北黄芪更好。但是,无论是西黄芪还是北黄芪都属于黄芪佳品,从实际的药效来看没什么区别。

二、黄芪的功效和作用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引起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出汗,用黄芪配合白术,防风治疗,久服必效,方如玉屏分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浮肿:用于阳气不足引起的虚性浮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痤疮长期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和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痤疮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合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合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三、黄芪的食用方法

1、黄芪红枣茶

(1)材料:生黄芪10~15克,小红枣7个(小红枣比大红枣药用价值高)。

(2)做法:在杯子里加入适量的热水,加入生黄芪、红枣,加盖泡20分钟,20分钟后温度适当就可以喝。杯子里可以多次持续水,一般2~3次即可。

(3)效果:黄芪不仅可以补充气体,还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延缓衰老,红枣补血,黄芪红枣泡水喝可以血气双补。

2、黄芪当归茶

(1)材料:黄芪30克,当归、红枣各10克。

(2)做法:黄芪、当归、红枣洗净,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取汁。药渣再加水适量,煎30分钟,取汁,合并药汁即可。

(3)效果:补充血气,可用于血气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昏目眩、疮疡及不收口、关节疼痛等症的辅助食疗。

3、黄芪人参茶

(1)材料:黄芪2克,人参2克,蜂蜜适量。

(2)做法:将黄芪、人参放入杯中,冲入沸水浸泡10分钟,汤温后加入蜂蜜,调整后饮用。黄芪、人参加适量的水也可以一起放入锅中,煮20分钟,取汤喝。

(3)效果:补充气血,益阳安神。

4、黄芪养肾茶

(1)材料:生黄芪15克,丹参、山楂各10克。

(2)做法:将用药洗净,放入茶壶中,用沸水提取,适量饮用。

(3)效果:益气消肿,活血化瘀,适用于胃癌、肠癌及胃痛等病症。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北芪与黄芪的区别,黄芪的食用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709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北芪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