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1、生态农业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作、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因此,生态农业是知识密集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是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综合发展农业、林、牧、副、渔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各行业相互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在我国地区广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设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率: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源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化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将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农业发展的后劲。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1、理论基础尚不完善: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学科支持。
(1)因为以前的研究是单一的学科,所以这个复杂的系统的某个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方面的相互作用不太了解。因此,我们需要从系统、综合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农业,尤其是元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和客观的评价方法。
(2)该研究应建立在深入调查分析现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界限,是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技术体系不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体系中,往往包含各种成分,这些成分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1)比如鱼塘养鸭,就要考虑养鸭的数量,而鸭的数量会受到换水速度、换水池容积、水体质量、鱼的种类和数量、水温、鸭的年龄和大小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2)一般来说,农民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来科学地设计这个复合系统,很难简单地模仿别的地方的经验,往往不能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技术措施研究不足,既包括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不完善:没有政府支持,就不能真正普及和发展生态农业。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非常成功,但生态农业政策贯彻,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某些地方,由于政策原因,农民无法有效保护土地、水等资源。
4、农产品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因素有时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对贫困人口来说,食品安全保障可能更重要,但对于情况良好的农民来说,经济效益高,可能成为刺激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和技术的影响: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和技术同等重要。然而,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
(1)在一些地方,它不能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持、信用和信息服务。例如,信用服务对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来说,利益在项目实施几年后可能会得到。
(2)在这种情况下,信用服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效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要求,获得高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