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鸡伤寒的防治措施是什么?鸡伤寒流行病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22  浏览次数:81098
内容摘要:一、鸡伤寒疾病病原1、鸡伤寒的病原是鸡沙门氏菌,该菌呈短粗棒状,大小为1.0-2.0x1.5μm,经常单个散在,偶尔成对存在。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形成芽胞,没有荚膜,没有鞭毛。2、鸡沙门氏菌在pH7.2的牛肉膏琼脂、牛肉浸液琼脂和其他营养培养基础上生长,需氧、兼性厌氧,在37℃条件下生长最好。本菌在硒酸盐和四磺酸肉汤等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在麦康凯、亚硫酸铋、SS、去氧胆酸盐、去氧胆酸盐枸橼酸乳糖蔗糖和亮绿琼脂等的鉴别培养基上都能生长。3、本菌在营养琼脂上形成细小、湿润、圆形蓝灰色菌落,边缘整齐。

鸡伤寒的防治措施是什么?鸡伤寒流行病学

一、鸡伤寒疾病病原

1、鸡伤寒的病原是鸡沙门氏菌,该菌呈短粗棒状,大小为1.0-2.0x1.5μm,经常单个散在,偶尔成对存在。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形成芽胞,没有荚膜,没有鞭毛。

2、鸡沙门氏菌在pH7.2的牛肉膏琼脂、牛肉浸液琼脂和其他营养培养基础上生长,需氧、兼性厌氧,在37℃条件下生长最好。本菌在硒酸盐和四磺酸肉汤等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在麦康凯、亚硫酸铋、SS、去氧胆酸盐、去氧胆酸盐枸橼酸乳糖蔗糖和亮绿琼脂等的鉴别培养基上都能生长。

3、本菌在营养琼脂上形成细小、湿润、圆形蓝灰色菌落,边缘整齐。在肉汤中生长形成絮状沉淀。

4、鸡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见“鸡白痢”。

5、该病原在加热60℃10分钟、阳光直射下几分钟即杀死;0.1%石炭酸和1%高锰酸钾可在3分钟内杀死;2%甲醛溶液可在1分钟内杀死。在某些条件下,该菌可以长期生存,如在黑暗的水中生存20天;死于鸡伤寒的鸡,3个月后可以在骨髓中分离出强毒的鸡沙门氏菌。

6、鸡沙门氏菌的O抗原为1、9、12,其O12的抗原性没有变异,这与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同。

二、鸡伤寒流行病学

1、鸡伤寒除了发生在雏鸡和雏火鸡之外,还可以见于鸭、珍珠鸡、孔雀、鹌鹑、松鸡、雉鸡等。各种日龄的鸡都可以感染。

2、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很多,饲养员的衣服、鞋帽、运输车辆、工具、野鸟、苍蝇等可以机械传播病原。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3、这种疾病也可以垂直传播。如Rao等对阳性鸡所产的36枚蛋作分离培养,其中13枚(36%)分离到鸡沙门氏菌。Hall等用阳性鸡生产的蛋孵化,孵化的906只小鸡中,有296只(32.6%)在最初的6个月内死于伤寒。

三、鸡伤寒临诊症状

1、雏鸡和雏火鸡的症状类似于鸡白痢。污染鸡蛋可以孵化弱雏和死雏。出壳后感染,潜伏期为4~5天,发病后的表现与鸡白痢相同。

2、青年鸡或成年鸡发病后,最初表现为精神萎缩、羽毛松弛、头部苍白、鸡冠萎缩、饲料消耗急剧下降。感染后2-3天,体温上升1-3℃,持续至死前数小时。

3、火鸡群暴发鸡伤寒时,渴欲增加,食欲不振,精神萎缩,离群,排出绿色或黄色稀粪。体温升高,可达44-45℃。

四、鸡伤寒机理病理

1、在急性鸡伤寒中,存在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这是因为红细胞受内毒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被网状内皮系统消除。

2、最急性病例的组织病变不明显,病程较长者出现肝、脾、肾红肿,这些病变常见于青年鸡。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常见于肝肿大,呈绿褐色或青铜色。此外,肝脏和心肌有粟粒状灰白色病灶、心包炎,由于卵子破裂引起腹膜炎;卵子出血、变形、颜色变化;卡他性肠炎。锥鸡感染后,肺、心、肌胃有时可见灰白色坏死灶。火鸡的病变与鸡类似。

五、鸡伤寒预防措施

发生鸡伤寒时,立即隔离病鸡,深埋或焚烧濒死鸡和鸡群排泄物,治疗病鸡和大群鸡。选用磺胺类药物治疗,还应加强种蛋、孵化、育雏的卫生消毒,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和器具清洗和消毒。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鸡伤寒的防治措施是什么?鸡伤寒流行病学”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476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鸡伤寒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