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如何提高马繁殖力?加强选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29  浏览次数:81276
内容摘要:一、加强选种1、马的繁殖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品种与不同个体的繁殖性有差异,特别是公马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所以选择繁殖力高的公、母马是提高马繁殖率的前提。2、选择母马时,应考察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性成熟的早晚、发情排卵的情况、产驹间隔、受胎能力以及哺乳性能等方面的情况。3、在公马的选择中,应注意繁殖性能、体形外貌、繁殖历史和繁殖成绩,并对公马的一般生理状态、生殖器官(睾丸、附睾的质地和大小、精子排出管道、副性腺的功能)、精液品质(精子的活力、密度以及精子的形态)和生殖疾病等方面进行检查。二、增加母马数

如何提高马繁殖力?加强选种

一、加强选种

1、马的繁殖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品种与不同个体的繁殖性有差异,特别是公马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所以选择繁殖力高的公、母马是提高马繁殖率的前提。

2、选择母马时,应考察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性成熟的早晚、发情排卵的情况、产驹间隔、受胎能力以及哺乳性能等方面的情况。

3、在公马的选择中,应注意繁殖性能、体形外貌、繁殖历史和繁殖成绩,并对公马的一般生理状态、生殖器官(睾丸、附睾的质地和大小、精子排出管道、副性腺的功能)、精液品质(精子的活力、密度以及精子的形态)和生殖疾病等方面进行检查。

二、增加母马数量

母马是马群增加繁殖数量的基础,母马在马群中的数量越多,马群增殖的速度就越快。因此,快速发展规模化养马业是提高马繁殖率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饲养管理

1、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在发情配种季节使母马具有适当的膘度,是保证母马能正常发情和排卵的物质基础。

2、营养不足会使母马瘦弱,影响内分泌,性功能减退,生殖功能紊乱,会出现不发情、安静发情、发情不排卵、排卵数减少等情况。

3、种公马营养不足会出现精液质量差、性欲下降等情况。

四、做好发情鉴定和适时配种

1、通常刚排出的卵子活力强,受精率高,一般来说输精或自然交配时间距排卵的时间越近,受胎率就越高,因此需要鉴定母马发情的时间,确保能输精的时间。

2、母马的发情鉴定通常是在外部观察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直肠检查,根据卵泡的有无、大小以及质地等变化,掌握卵泡的发育程度和排卵时间,决定适合输精时间。

五、推广繁殖新技术

1、人工受精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对冷冻精液的应用,提高了种公畜的利用价值以及马群的生产水平。

2、在推进人工受精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操作规程,其过程主要分为发情鉴定、清洗和消毒器械、采精、精液处理、冷冻、保存和输精,该过程的各环节密切相关,若其中一个环节把握不好,易导致不孕。

3、为了提高马的繁殖力,应逐步应用适当且成熟的繁殖新技术,比如同期发情、胚胎移植、超数排卵、控制分娩、诱发发情、性别控制、基因导入、人工受精、胚胎冷冻及保存等技术。

4、正确使用生殖激素,可使患有繁殖障碍的母马恢复正常的生殖功能,保持和提高其繁殖力。

六、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1、通过早期妊娠诊断,能够尽快确定母亲是否怀孕,做到区别对待。

2、针对已确定怀孕的母马,应加强保胎,使胎儿正常发育,防止孕后发情误配。

3、对于未怀孕的母马,要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找准时机补配,减少空怀时间。

七、减少胚胎死亡和流产

1、一般尚未形成胎儿的早期胚胎,在母马子宫内一旦停止发育死亡,通常会被子宫吸收,有时会随着发情和排尿排出体外。

2、因为胚胎消失和排出不易被发现,所以被称为隐性流产,马的平均流产率在10%左右,流产多发生在怀孕5个月左右,因此应避免在这个时期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同时合理的役使,避免过于劳累。

3、建议在母马怀孕120天后在皮下埋植300mg孕酮,对防止流产也有效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如何提高马繁殖力?加强选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45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