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架子牛快速育肥技术,架子牛怎样选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2  浏览次数:8753
内容摘要:一、架子牛的选择1、年龄选择:选择1.5岁左右的牛育肥,可以生产高级牛肉。秦川牛生长发育缓慢,再加上传统的饲养方式,3~4岁时骨架和体型可以达到催肥的要求。因此,为了获得短期强育肥的良好效果和利益,必须选择3~4岁的健康秦川阉牛。6岁以上阉割牛、淘汰的基础母牛等老牛,由于肥育效果差,利润低,不适合生产中高级牛肉肥育,只能生产普通肥育牛。2、体型外貌:头短额宽,嘴大颈粗,体驱宽深而长,前躯开张良好,皮薄松软,体格较大,棱角明显,背尻宽平,具有育肥潜力,体高137厘米,体斜长150厘米,体重350千克以上。而

架子牛快速育肥技术,架子牛怎样选择

一、架子牛的选择

1、年龄选择:选择1.5岁左右的牛育肥,可以生产高级牛肉。秦川牛生长发育缓慢,再加上传统的饲养方式,3~4岁时骨架和体型可以达到催肥的要求。因此,为了获得短期强育肥的良好效果和利益,必须选择3~4岁的健康秦川阉牛。6岁以上阉割牛、淘汰的基础母牛等老牛,由于肥育效果差,利润低,不适合生产中高级牛肉肥育,只能生产普通肥育牛。

2、体型外貌:头短额宽,嘴大颈粗,体驱宽深而长,前躯开张良好,皮薄松软,体格较大,棱角明显,背尻宽平,具有育肥潜力,体高137厘米,体斜长150厘米,体重350千克以上。而体躯过短,窄背弓腰,尖尻,体况瘦弱者不宜。

3、育肥时间:春秋季节最好。6~8月的高温季节,应采取水帘、屋顶雨和风扇等措施,防暑降温,缓解热应激,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肉牛育肥最适合环境温度4~20℃。

二、架子牛饲喂

1、恢复期(10~15日):由于运输、环境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应激反应,牛疲劳,体重下降5~15%,需要适应新的环境、集团和饲养管理方式的时间恢复。日粮以优质的青干草、麦草为主,充足饮水,第一天不给精料,第二天给少量面筋,三天后精料维持原农户和场地的喂食量。完成检疫、防疫、驱虫、隔离观察。

2、过渡期(15~20天):实现从原粗材料型向精材型转变。架牛恢复体状适应后,减少青干草,增加麦草,每天喂粗饲料4~6公斤/头,精料中粗蛋白保持13~15%,喂食量逐渐增加到4公斤/天,保证每头纯饲料37~52MJ/天。

3、催肥期:在这个阶段停止喂青干草,禁止喂青绿多汁饲料,以麦草、稻草为主,每天喂3~4公斤/头,逐渐增加精料,每周增加精料2公斤/头左右,粗蛋白保持8~10%,每天喂精料稳定在6~8公斤/头。

三、架子牛管理

1、充分饮水:采取自由饮用水或每日饮用水3次以上,冬季饮用温水。

2、驱虫健胃:恢复期用丙硫咪唑口服,剂量为10毫克/公斤,体外寄生虫可以杀死2~4%的菊脂,天气青朗时,可以洗澡杀虫,杀死体表螨等寄生虫,也有驱蚊的作用。驱虫3天后,用大黄苏打50~80片/次,2次/天,连续2天,用中药健胃散500克/头,连续2天健胃,促进消化。

3、分组饲养:按体格大小、强弱分组围栏饲养,肥育期最多为每组15头,6~8头组最好,比较稳定,肥育期只出现每组,不进牛,围栏面积12~18平方米。

4、饲喂次数:育肥前期日2~3次,中间隔6小时,后期可自由采食。

5、卫生管理:保持牛舍干燥卫生,进入牛舍前必须清洁,用2~4%的碱彻底喷洒消毒,干燥后进牛。

6、观察称重:育肥期间观察各牛的反哺、精神和粪便等情况,病牛应立即隔离,单独饲养治疗,有呼吸、粪便稀臭、未消化精料,应减少或停止增加精料。育肥期间每30天重量一次,方法是早上空腹时连续重量两次,将其平均值作为一次重量,计算日增中,根据日增调整日粮食处方,使日增重保持0.8~1.2公斤。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架子牛快速育肥技术,架子牛怎样选择”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401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架子牛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