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法桐施肥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03  浏览次数:8239
内容摘要:法桐属于悬铃木属落叶大乔木,又叫做裂叶悬铃木、鸠摩罗什树,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法桐施肥技术。一、培育健壮法桐苗木,实行圃地施肥是重要的环节在苗木生长期间
法桐属于悬铃木属落叶大乔木,又叫做裂叶悬铃木、鸠摩罗什树,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法桐施肥技术。

一、培育健壮法桐苗木,实行圃地施肥是重要的环节
在苗木生长期间施肥,常使用速效肥料或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及时供应苗木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苗木生长需要。

二、根据苗木不同生长期的需肥特点施肥
苗木生长一般分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硬化期等4个阶段。出苗期的幼苗的营养来源主要是靠种子内部贮存的营养物质。幼苗期的幼苗对氮和磷比较敏感,一般以偏施氮肥为主,以促进保苗和根系生长。速生期是苗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需要肥水最多,可增加氮肥用量和次数,并按比例施磷钾肥,以促进氮的吸收和苗木生长。到了苗木地上部和地下部都逐渐木质化的硬化期,要防止徒长,停止施用肥料,提高苗木抗性。

三、选用适宜的肥料种类
追施的肥料一般采用速效肥或腐熟的人粪尿。用于圃地的速效肥料种类,常用的有尿素、硫酸铁、氯化铵、氯化钾、过磷酸钙等。化肥必须完全粉碎成粉状,不宜成块施用。培育草花的苗圃,忌施碳酸氢铵,因为这种肥料挥发性强,尤其是高温下施用,挥发出的氨气容易灼伤草花苗木的叶片。如果大量施以碳酸氢铵,还会使苗木生长柔嫩,降低抗逆性。

四、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法
苗木追肥可分为干施法和湿施法两种。干施法是将肥料沟施,沟施的深度应在根系的分布层,施在须根部的四周,不宜靠近干部。根系强大,分布较深远的苗木,施肥宜深,范围宜大,如油松、银杏、合欢、臭椿等;根系浅的苗木如花灌木、法桐等,施肥宜浅,范围宜小。湿施法是将肥料对水成肥液,均匀地施在育苗地上。在施肥时应掌握肥料的特性。氮肥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强,以浅施渗透到根系分布层内,易为苗木吸收;钾肥的移动性较差,磷肥的移动性更差,宜深施至苗木根系分布最多处。肥料用作基肥时发挥肥效较慢,应深施;追肥见效较快,则宜浅施。根据天气状况决定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温度高,吸肥多;温度低,苗木吸收少。天气晴朗、土壤干燥时施肥有利于苗木吸收,阴雨天由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慢,不但养分不易吸收,肥分还易被雨水冲走,造成浪费。

五、看苗施肥
主要是根据苗木种类、苗龄、苗木密度和生长势来确定施肥措施。如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需氮多,需磷较少。一般一年生播种苗在生长初期需氮、磷较多,以促进幼根生长发育;在速生期需要大量氮、磷、钾及其他元素;在生长后期以钾为主、磷为辅,以促进幼茎木质化。容器育苗与苗床育苗相比,不能施入基肥,否则会导致某些元素的浓度过高,造成死苗。一般只施以适量的堆肥,而追肥的效果也不错,即结合容器苗灌水施用速效性肥料。容器育苗的施肥,通常是将含有一定比例的氮、磷、钾养分的混合肥料,按1∶200的浓度配成水溶液,通过灌水系统进行喷施或灌根。

六、进行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是在苗木生长期将速效肥料的溶液,直接喷洒在苗木叶子上,让肥液逐渐渗入叶内合成苗木生长急需的营养物质。一般幼叶较老叶,叶背较叶面吸水快,吸收率也高。所以,实行喷布时一定要把叶背喷匀。在苗木用肥上,常用的叶面肥有尿素、磷酸二氢钾和各种叶面宝等,使用时要严格掌握浓度,以免灼伤叶片。最好定在阴天或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喷施,以免气温高使溶液很快浓缩,影响喷肥效果或造成药害。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法桐施肥技术,法桐喜光,喜湿润温暖气候,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适生于微酸性或中性、排水良好的土壤,微碱性土壤虽能生长,但易发生黄化。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法桐施肥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3910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