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水稻种植方法总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14  浏览次数:81089
内容摘要:在当今日益恶化、环境问题严重的社会背景下,保证粮食质量已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面对这一技术,我们也应该充分重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水稻

在当今日益恶化、环境问题严重的社会背景下,保证粮食质量已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面对这一技术,我们也应该充分重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浅谈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水稻种植方法总结

水稻超高产的起源

水稻的超高产,顾名思义就是高于高产,也叫超高产。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981年,日本就首次提出了水稻超高产的设想;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计划;1996年,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提出,开启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天地。

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中,品种潜力是最重要的。其次,面对不同的品种,应选择不同的栽培措施,使产量最大化。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实现水稻超高产,不仅能使水稻产量达到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此外,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都受到高度重视。因此,这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

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2.1改进田间工程,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基础

要实现水稻超高产,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选田。排灌效果好、土壤肥沃的种植田,有利于整个栽培过程的管理和后期水稻的生长。此外,种植前施用基肥也很重要。良好的基肥可以改善土壤性质,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防止根系结实现象的发生。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施肥标准。

在水稻种植工作中,水量很难把握,水分过多可能淹死秧苗,水分过少会导致营养不足。因此,超高产水稻栽培必须保持水分平衡。良好的田间管理也是水稻获得超高产的决定性因素。种植后要选择正确的灌溉方式,做好除草防鼠工作,准确、适当地使用人工或化学方法,即选择抗病品种或使用适量农药,确保水稻达到预期产量。

2.2选择超高产品种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前提

要实现水稻超高产,必须选择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吸肥能力强、抗旱能力强的优良水稻品种,即超高产水稻品种。与普通水稻品种相比,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分蘖能力,且安全稳定。

品种选择完成后,下一步就是选择栽培方式,根据苗龄确定水稻播种量。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施肥量,坚持均衡施肥。准确把握播种期也是必要的。适时早栽可以促进秧苗的早期生长和快速发育,从而实现水稻的超高产。

2.3培育超高产株型,提高群体素质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

水稻株型改良是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只有当穗数与穗重的乘积最大时,水稻产量才能达到最大值。

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因素不仅仅是稻谷的产量,而品质是最重要的因素。优质株型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培育超高产株型水稻,提高群体光合生产速率和叶面积率,为全穗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使水稻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这项技术很复杂,但它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然而,我国在水稻超高产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肥料投入大、效率低等问题;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的浪费;实施范围窄;超高产品种的不稳定性;技术操作不成熟。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和完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挖掘其潜力,努力使我国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达到更高水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水稻种植方法总结”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3835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