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种植 » 正文

黄栌(别名红叶)栽培技术有哪些?有什么价值用途?用于什么病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12  浏览次数:8969
内容摘要:黄栌是中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其在园林中适宜丛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于其它树群尤其是常绿树群中。那么你知道黄栌栽培技术有哪些吗?有什么价值用途?用于什么病症呢?一、黄栌栽培技术有哪些黄栌适应性强,各种立地条件均可栽植,但低湿地和盐碱地不宜选作造林地。既可选做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也可用作防护林树种,尤其宜作风景名胜游览地的观赏树种。1、造林技术:黄栌一般多在春季3~4月造林,栽植时适当修剪过长的侧根,保持30~40cm根幅,同时可对地上部分适当短截。防护林可采用1x2m株行距

黄栌是中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其在园林中适宜丛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于其它树群尤其是常绿树群中。那么你知道黄栌栽培技术有哪些吗?有什么价值用途?用于什么病症呢?

一、黄栌栽培技术有哪些

黄栌适应性强,各种立地条件均可栽植,但低湿地和盐碱地不宜选作造林地。既可选做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也可用作防护林树种,尤其宜作风景名胜游览地的观赏树种。

1、造林技术:黄栌一般多在春季3~4月造林,栽植时适当修剪过长的侧根,保持30~40cm根幅,同时可对地上部分适当短截。防护林可采用1x2m株行距。风景林和母树林株行距为2×3m或3×4m。混交林株行距2×3m,以带状混交,即3~4行黄栌与2~3行其他树种混植。

2、幼林抚育:黄栌幼林期间需要进行松土扩穴,增强蓄水保墒。可根据不同培育目的,保持不同的树形。风景林可对下部侧枝进行适当修剪,促进主干生长,形成圆满的树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可在造林后3~5年进行平茬,平茬的高度与地面平齐,形成稠密的枝叶覆被地表。

二、黄栌有什么价值用途

黄栌,漆树科黄栌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别名红叶、红叶黄栌、黄道栌、黄溜子、黄龙头、黄栌材等,原产于中国西南、华北和浙江,是中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黄栌在园林中适宜丛植于草坪或山坡,亦可混植于常绿树群中。黄栌花后久留不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红色羽毛状,在枝头形成似云似雾的景观,故黄栌又有“烟树”之称。夏赏“紫烟”,秋观红叶,极其耐瘠薄的特性,成为石灰岩营建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景观林的首选树种。黄栌应用在城市绿地及庭园中,宜孤植或丛植于草坪一隅、山石之侧、常绿树树丛前或单株混植于其他树丛间以及常绿树群边缘。在园林造景中适合城市公园、山地风景区内群植成林,也可与其他红叶或黄叶树种混交成林。黄栌对二氧化硫有较强抗性。

黄栌树冠圆形,高可达3~5m,木质部黄色,单叶互生,叶倒卵形或卵圆形。圆锥花序疏松、顶生,不育花的花梗花后伸长,被羽状长柔毛,长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雄蕊5枚,花药卵形,与花丝等长,紫褐色。核果小,肾形扁平,绿色。外果皮薄,内果皮角质,种子肾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黄栌喜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瘠薄和碱性土壤,不耐水湿。宜植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黄栌生长快,根系发达,萌蘖性强。秋季当昼夜温差大于10℃时,叶色变红。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根、茎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无黄疸肝炎,麻疹不出。枝叶能清湿热、镇痛疼、活血化瘀,具有抗菌消炎、退热消肿等功效。其木材黄色,可提取黄色的工业染料,还是制作家具或用于雕刻的原料。

三、黄栌用于什么病症

黄栌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无黄疸肝炎,麻疹不出;可治疗感冒、齿龈炎、高血压等病症。黄栌的成分为木材含硫黄菊素及其葡萄糖甙,又含杨梅树皮素及没食子酸等鞣质成分。另有谓木材(带皮,树龄20年)含鞣质6.54%。

3、用法用量

黄栌水煎服。或者1~3钱(治肝炎,成人每日1两,小儿减半,煎2次,合并一起,早晚各服1次);外用枝、叶煎水洗或叶捣烂敷患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黄栌(别名红叶)栽培技术有哪些?有什么价值用途?用于什么病症?”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379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