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玉米好养吗,怎么养殖能高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8-12  浏览次数:8347
内容摘要:玉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作物,但由于种植玉米需要大量的水分,往往导致大量的用水成本,那么如何在玉米种植中实现节水呢?膜下滴灌是现代节水灌溉的新突破。它结合不同形式节水灌溉方式的优点,建立单独的灌溉制度,

玉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作物,但由于种植玉米需要大量的水分,往往导致大量的用水成本,那么如何在玉米种植中实现节水呢?膜下滴灌是现代节水灌溉的新突破。它结合不同形式节水灌溉方式的优点,建立单独的灌溉制度,用少量的水有效灌溉大面积耕地,达到节水灌溉、节水、保温、改善土壤性质、光照条件,加快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达到增产的目的。

土地和茬口选择

选择耕层深、土壤肥力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地块。

细耙

有必要把麦茬砸碎还田。必要时,应人工捡拾残茬。秋季整地时,应进行深松整地,确保无弃土和土体。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及时压实,达到等播状态,为优质地膜覆盖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平衡施肥

一般每亩用优质农业肥料1000-2000公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为基肥,或复合肥30-40公斤为基肥。在玉米需肥的关键时期,采用液体追肥,通过滴灌系统灌水。在基肥充足的基础上,每亩施尿素20-25公斤。

立垄种植

大垄宽窄行栽培模式可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充分发挥边际效应,一般窄行40~50cm,宽行80~90cm。可选择耐密度品种,亩产比常规栽培多500-800株,并可按群体增产。合适的起垄方法如下:

(1) 两垄一台模式:先对原有65cm垄进行垄沟施肥,然后隔垄一垄抬高一垄。垄内形成3条施肥带,垄距130cm。垄上播种两行玉米,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90厘米。荒地的平坦转弯。按照大垄的标准,在130厘米深处挖出一条大垄,然后用重型压路机将垄整平并及时压平。播种时在大垄台上采用双垄滤肥,垄距40cm,基肥均匀滤入垄沟。

(2) 组合垄宽窄行模式:组合垄宽窄行模式,起垄65cm,整地时深施肥,先播后覆盖,两垄组合播种,调整两垄行距为50cm,另一组合行距为80cm。

品种选择

生育期长7-10天,150-200天的品种℃ 选择了更有效的积温。一般来说,生长期115-18天的品种,2450-2500天℃ 选择有效积温,株型紧凑,适宜密植。

水分充足

玉米先播种,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出苗后,及时人工放苗,并用土夯实根系。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因此可以提前5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垄上采用机械沟过滤大量水分,小行距40~50cm。播种深度一致,覆土均匀,播种深度3cm。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点确定,一般每亩4500-5000株。

铺设滴灌管和覆膜

滴灌管带铺设在大垄两小行玉米之间,滴灌管带铺设地膜覆盖。选择130厘米宽的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可以是人造的,也可以使用机械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要求严格、牢固、严密。

及时通风、引苗固苗

播种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缺苗及时补栽或补栽。玉米出苗后,对色泽正常、大小一致、无病虫害的苗木要及时放生,及时固定苗木,保持健康壮苗,防止覆苗、烧苗、烤苗。出苗后,用湿土压好出苗口,及时压好塑料薄膜两侧,防止被风吹起。

加强现场管理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应经常检查地膜是否严密。如果发现薄膜破损或土压力不实,要及时利用土压力,防止被风吹开,以保持水分和热量。根据玉米作物需水规律,及时清除垄沟杂草,及时进行滴灌。

清除覆盖物

可使用手动薄膜清洗或机械薄膜清洗。

以上是小编安排的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玉米种植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玉米好养吗,怎么养殖能高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3404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