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玉米不同时期田间管理要点分析,玉米好养吗,怎么养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30  浏览次数:81174
内容摘要:玉米被誉为“长寿食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也是牲畜的优质饲料。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玉米。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田

玉米被誉为“长寿食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也是牲畜的优质饲料。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玉米。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小编就介绍不同时期玉米田间管理的要点。

苗期田间管理

1、田间检查和补苗

由于玉米种子质量和土壤水分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苗和断条,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出苗后,要经常检查田间的苗木。如果发现缺苗,要及时进行补种或移栽。

2、适期育苗与定植育苗

苗木间伐应尽早进行,一般在苗木3-4片叶片即将生根前进行。疏伐的原则是除弱留壮;移去杂交苗,留下同色苗;移去病苗,保持健康。如果间伐太晚,植株就会过度拥挤,相互遮荫,争夺水分和养分,初生根生长不良,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根据品种和土壤肥力的不同,幼苗一般固定在5-6片叶子上。定苗时间宜早于晚。发生严重地下害虫的地区和地块,应增加间苗数量,适当推迟定苗时间,但最迟不得超过6片叶子。定苗时要注意拔根,避免长茬苗。定苗要做到“四除四留”,即除弱苗、留壮苗、除大小苗、留全苗、除病苗、留健苗、除杂苗、留纯苗。晴天要注意间伐。

3、耕作和除草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除杂草,减少土壤消耗,改善玉米营养状况;为了减少养分和水分的消耗,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必须创造适宜玉米生长的环境。一般来说,苗期应进行三次耕作。第一次播种应在播种前4-5次播种,深度3-5cm;第二次是在幼苗高30cm,深度7~8cm时进行;第三次在拔节前进行,深度5-6cm。坚持“一次无土、二次少土、三次大垄”的原则。

拔节孕穗期田间管理

1、追肥

追肥一般在玉米大钟期进行,大钟期是玉米养分和水分需求的高峰期。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进行适当的追肥。一般每亩施60—80斤尿素。

2、拆下舵柄

玉米的分蘖一般不成穗,应尽快拔除分蘖,以减少养分的无效损失。分蘖要及时、认真地拔除,防止主茎和根系受损。同时,要加强土壤的培育。在大号期前后,应拔除弱株。

花期和籽粒期的田间管理

1、及时排水

玉米生育期,如果雨水过大,会造成田间积水,土壤水分过多,缺氧,根系功能受到抑制,植株容易倒伏,影响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因此,玉米生育后期应注意排水,避免根系窒息和渍水。

2、去雄授粉

交替行消除雄性不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增产方法。去雄可以减少养分消耗,改变养分运动方向,为雌穗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改善玉米群体的通风条件,提高结实率。一般情况下,产量可提高8%-12%。去雄可以每隔一行去掉一行流苏,或者每两行去掉两行或一行。但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我们不应该去雄阳的路边;我们不应该去山区或小块地;我们不应该去雨天或刮风天。去雄时不要摘叶,否则会造成减产。

3、清除“空茎”和病株

空秆植物严重影响通风和透光,与正常植物争水争肥,应尽快将其完全切断。病株不仅不能构成产量,而且消耗养分,而且可以传播疾病,因此必须清除病株。

以上是不同时期玉米田间管理的重点。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种植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只有科学种植,精心管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控制成本。希望以上田间管理要点能对农民有所帮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玉米不同时期田间管理要点分析,玉米好养吗,怎么养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3081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