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牛蛙各阶段养殖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1  浏览次数:81306
内容摘要:牛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蛙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项目,那么,牛蛙怎么养殖?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蛙养殖技术。一、牛蛙的
牛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蛙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项目,那么,牛蛙怎么养殖?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蛙养殖技术。

一、牛蛙的繁殖技术

1、亲蛙的选择
①达到性成熟的雌雄牛蛙,在外形上有明显的不同。雄牛蛙的鼓膜直径比眼的直径明显要大。前肢上手的拇指内侧有发达的婚姻瘤,生殖季节更加明显。咽喉部的皮肤呈金黄色,生殖季节颜色更深,内有一对带状声囊,能发生洪亮的声音。雌牛蛙的鼓膜直径比眼的直径略小。前肢上手的拇指无婚姻瘤。咽喉部的皮肤颜色呈灰白色,具有黑色斑纹,无声囊。
②亲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繁殖的效果和子代的经济性状。所以对亲蛙必须进行严格挑选。亲蛙要无病、无伤、体格健壮、形态端正。雄蛙应选择2龄以上,声囊处的皮肤金黄色,婚姻瘤明显,体重在300~400克左右。雌蛙应选择3龄,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体重在400~500克左右。选择亲蛙的时间最好在越冬以前的11月,最迟要在3月完成。冬前挑选好的亲蛙,最好雌雄分开饲养,待到第二年4月初再将雌雄亲蛙合并饲养。
2、雌雄配比
雌雄亲蛙的配比,原则上以1:1为宜,如果能适当增加雄蛙的比例则更好,雄蛙过少会影响繁殖效果。但雄蛙也不能太多,雄蛙过多会引起相互间因争夺雌蛙,而影响雌雄亲蛙的正常抱对,甚至造成亲蛙的伤亡。亲蛙一般按每5平方米水面1对的标准放养。
3、产卵和产卵量
①水温:当水温升到18℃以上时,雄蛙即开始发情,主要表现为频繁鸣叫并追逐雌蛙。一般雌蛙要比雄蛙晚15天左右发情,雌蛙发情表现出急躁不安,徘徊依恋于雄蛙周围并顺从雄蛙抱对。牛蛙抱对时,雄蛙伏在雌蛙背上并用手紧抱雌蛙腋部。
②抱对:抱对时间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2天。雌蛙产卵时,因腹部自身的收缩和雄蛙紧压的协助,将子宫里成熟的卵子,经泄殖孔不断地排出体外,通常是2个卵子并排从泄殖孔排出。这时雄蛙后腹部紧贴雌蛙背部,同时射精。精子和卵子是在体外水中完成受精作用的。
③数量:一般产卵时间持续10~20分钟。牛蛙产卵时要求环境安静,产卵季节应禁止闲人进出,以免干扰产卵造成停产。牛蛙的产卵量和年龄、个体大小、营养条件及生态条件等有很大关系。体重300~500克的蛙,产卵量自1万至5万不等,每克体重蛙的产卵数为15~109粒不等。

二、牛蛙卵孵化技术

1、采卵
牛蛙产卵以后,受精卵不能久留在产卵池中,一般应在产卵后20~30分钟采卵。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受精卵可以在卵膜中转位,从而使受精卵的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块,这时是采卵的适宜时间。
为了保证适时采卵,在产卵季节,要加强产卵池的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卵块。在雄蛙鸣叫频繁的傍晚,特别要观察亲蛙抱对的情况。一般前晚亲蛙抱对的地方,就是次日产卵的场所。这样可以有目的地发现卵块,避免遗漏。
采卵时要用剪刀剪断与卵块粘连的水草,切莫强拉硬扯,以免搞破卵膜,影响孵化。采下的卵块要迅速移入孵化池。最好1个卵块放1只孵化池。如果孵化池面积较大,必须放多个卵块时,应放同一天产的卵,以保证同步孵化,避免因孵化有先后而造成孵化池中蝌蚪大小不一,影响蝌蚪的出池放养。
2、孵化密度
孵化的密度与孵化率直接有关。用孵化池进行静水孵化时,每平方米只能放6000粒卵。如果采用微流水或网箱孵化,则孵化密度可增大至每平方米8000~10000粒卵。
3、孵化需要的环境条件
牛蛙卵的孵化和水温密切相关。孵化要求的水温为20~31℃,最适水温为25~28℃。孵化用水的适宜酸碱度为6.8~8.5,偏酸的水含氧量少,会影响孵化,还会使卵膜软化,卵子扁塌,造成卵子破膜死亡。孵化用水要有充足的氧气,一般水的溶氧量不能低于3毫克/升,低于3毫克/升时会造成卵的死亡。
4、孵化期间的管理
孵化池在中午因受阳光直射,水的温度较高,晚上或雨天温度低,造成昼夜温差较大,影响孵化率。应在孵化池上面搭棚遮荫,晚上还应在孵化池上面加盖,以保持温度的稳定。
孵化期间要经常观察胚胎的发育状况,发现死卵要及时摘除,以免蔓延影响水质。蝌蚪孵化以后,由于卵膜的溶解,会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造成水中缺氧而恶化水质。这时要采取适当的流水或换水。
刚孵化的蝌蚪,游泳能力差,常吸在孵化容器的壁上或水草上,要少搅动,以免影响蝌蚪休息和成活率。

三、牛蛙养殖技术

1、选择场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要求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冬暖夏凉,远离嘈杂。交通便利、供电充足,以方便养殖生产。其中水源条件的好坏是养蛙成败的关键。
2、建造蛙池:以每100m2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网围好,筛绢要高出池底1m,筛绢底部应有20~30cm埋进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40cm,水层深度不能低于20cm,否则蓄水量太少,水易浑浊,牛蛙易得病。宜采用长方形池子,便于操作。用口径10~12cm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里放4块80×40cm具有浮性的白色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荫,以防夏季太阳暴晒。
3、放养:放苗前,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10~15kg(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进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即可放菌。放养前幼蛙可用20ppm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0~20分钟。浸洗时要有人员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将蛙苗取出。幼蛙期放养密度为60~80只/m2,随着个体差异的变化,再进行分级分池放养,成蛙期放养密度为30~40只/m2。
4、饲养管理
①巡池查看:每天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检查筛绢网是否出现破洞,如果有破损必须马上修复,防止牛蛙外逃,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流水,每天至少达到300%的换水率。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cm,并且保持水质清新。还应注意观察,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②饲料投喂: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消除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也可以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③分级饲养:在牛蛙饲养过程中,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每隔一段时间要及时将规格相差较大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

四、牛蛙疾病防治

1、车轮虫病
【诱发病原】该病是由原生动物车轮虫所引起。常在密度过大、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发生,患病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肉眼观察,蝌蚪尾部发白,常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①减少放养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的水体。②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1.4ppm。
2、气泡病
【诱发病原】患该病的蝌蚪,身体膨胀,失去平衡能力,在水面仰游,解剖可见肠内充满气体。
【防治方法】①高温期间每隔2―3天加新水一次,可搭棚遮荫降温。②捞出患病蝌蚪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液浇洒,1-2天后再入放蝌蚪池。
3、肠胃炎病
【诱发病原】该病是由细菌性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该病发生快,危害大。蝌蚪肠胃发炎充血,肛门四周红肿。幼蛙或成蛙肌体酸软,无力跳动,可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蝌蚪池作好清塘消毒工作,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②饲料的原料要好,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③每日清扫饵料台的残饵,并刷洗饵料台。④除保持水质清新外,每周全池泼洒一次漂白粉,使池水漂白粉含量为1-2ppm。⑤患病时,可用0.05―0.01%的食盐水浸泡。
4、红腿病
【诱发病原】该病多发生于密度过大、水质差的池塘中。患病牛蛙大腿腹部与前肢之间的皮肤发红,后肢无力,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4月后死亡,是牛蛙养殖中最常见最危险的疾病。
【防治方法】①养蛙池定期进行消毒,以改善水质,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适当减少养殖密度,及时将病蛙隔离治疗。②病蛙用20%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时,或用2-5%的食盐水浸泡病蛙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3天,可以治愈。

通过以上关于牛蛙养殖技术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牛蛙怎么养殖,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养殖种类,而且它也是一种养殖价值很高的农业项目。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牛蛙各阶段养殖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2831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