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棉花前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棉花种植方法技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08  浏览次数:8434
内容摘要:根据我国不同棉花产区的特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研究制定了《棉花早产技术指导意见》,为各产区做好技术培训和棉花早期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流域棉花种植区(1) 播前准备一是整地

根据我国不同棉花产区的特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研究制定了《棉花早产技术指导意见》,为各产区做好技术培训和棉花早期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流域棉花种植区

(1) 播前准备

一是整地。播种前,应因地制宜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壤制备前可先制备土壤水分。4月中旬,每亩灌溉量为50—60立方米。当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应进行整地播种。连作棉田应每3-5年深耕一次。二是施用足够的基肥。对棉田进行水浇地和土壤水分灌溉后,结合整地一次施用基肥。复肥40-50kg/亩,氮磷钾比20:10:18;选用单质肥料,尿素18-22kg/亩,磷酸二铵10-12kg/亩,氯化钾15-18kg/亩。有条件的,每3-5年施用一次有机肥、腐熟秸秆等。三是良种选育。应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棉花品种。包衣种子健种率大于99%,纯度大于98%,纯度大于95%,发芽率大于90%,含水量小于12%。高肥力地块选择大株型品种,贫瘠地块选择小株型品种。

(2) 科学播种

一是适时播种。最后一次霜冻后即“冷尾暖头”为适宜播种期。地膜棉花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裸地播种可推迟到5月上旬。其次是除草剂的应用。除草剂,如氟乐灵、仲丁灵、异丙甲草胺、乙草胺、氟异丙草胺、恶草酮及其混合物,通常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喷洒在地面上。喷涂必须均匀,无二次喷涂,无泄漏喷涂。三是分组分配。预计今年是多雨年,应适当加大行距,减少晚铃腐病,宜采用90~100cm大行距、45cm小行距或85~90cm等行距。高肥力地块苗木密度为3500-4000株/亩,中低肥力地块苗木密度为4000-4500株/亩。机采棉花行距76cm,苗木密度5000-6000株/亩。四是精量播种。播种量1.0-1.5kg/亩,播种深度约2.5cm;裸地棉田播种量1.5-2.0kg/亩,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左右。

(3) 苗木管理

一要科学确定苗木。对播种量大、出苗好、棉苗密集的棉田,一般生长一片真叶时,应及时清除小苗和弱苗,使棉苗叶片不重叠,防止高脚苗出苗;当有3-5片真叶时,苗木要固定,弱苗和病苗要同时移去,定苗后要及时移去塑料薄膜。二是种地除草。除草深度不应超过10厘米。出芽后,将棉花起垄栽培,形成约15厘米高的垄。三是病虫害防治。针对立枯病和炭疽病苗期的常见病害,采取分散土壤水分和提高温度的措施,促进病苗的恢复。苗期主要害虫为蚜虫和红蜘蛛。田间棉蚜叶率达到10%,喷施22%氟哌丁腈悬浮液20ml+25%吡咯烷悬浮液30ml/亩,每亩用水量不低于30升,打浆均匀,尽量将药液喷到叶背,也可轮换使用二氯吡嗪、噻虫嗪等。,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延缓蚜虫抗性。当红斑率达到15%时,应喷1.8%阿维菌素乳油60ml/亩,并尽量喷在叶背上。

(4) 苗木移栽

在盆地双季棉区,以蒜棉覆盖为主,3月底播种,5月初移栽。要做好苗木管理工作,如促根剂喷洒、温度控制、水分管理、通风、苗木精制等。移栽前5-7天浇一次“苗水”,然后逐渐降低棚内温度,直到移栽不适宜再灌。大棚内温度与移栽前田间温度基本一致,使棉苗尽快适应外界环境,缩短延迟时间。移栽前2天,每平方米喷施15倍液0.2kg护叶剂,可提高成苗率。采用人工或机械沟栽或穴栽的,棉花幼苗根系入土深度不应小于7cm。移栽时,应保持土壤湿润,并进行带水移栽,以提高成活率。棉花种植应在晴天进行,寒冷天气应停止。

流域棉花种植区

(1) 品种选择

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棉花品种。选择生育期115天的油菜、洋葱、大蒜、大麦等早轮作直播棉品种。选择生育期105天的小麦等晚轮作直播棉品种。选择生育期为130天的品种进行麦(油)后移栽。

(2) 现场准备

一是整地开沟。上一茬作物收获后,要抓紧季节进行机械除茬,将秸秆全部还田,并结合整地打通田间地沟系统。二是施用足够的基肥。根据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籽棉产量和土壤肥力确定施用量。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左右,45%复合肥25-30公斤左右。

(3) 科学播种

1、直播棉。提倡精密机械播种,每孔播种1-2粒,播种深度2-3cm。油菜、洋葱、大蒜、大麦早轮作密度5500-7000株/亩,小麦晚轮作密度6500-8000株/亩,行距76cm或81cm。播种最迟应在6月10日前完成。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保证灌排快,避免漫灌。

2、移植棉花。一是广播前的准备工作。每亩配土熟肥700公斤、腐饼肥5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硫酸锌微肥0.5公斤,拌匀后筛备用;造盆前一天浇水,将苗床底部整平压实,用植物灰和农药防治床面地下害虫;铺上薄膜保持水分以便播种,并准备足够的种子覆盖。二是科学播种。在收获前25-30天,在收获前用300-400倍以上的菌剂溶液播种,每碗1-2粒,然后用乙草胺、氟罗尔、两种甲氧丙胺、异丙基甲氧胺和二丙胺覆盖。三是搞好苗床管理。当出苗率达到80%时,将地膜从床上揭下,继续覆盖地膜,促进整株出苗,完成成苗;成苗后,控制温湿度,防止苗木病害和过度生长;子叶分心时喷25%美吡草枯15ml/亩,以控制棉苗的旺盛生长;晴天揭膜要注意病虫害防治,移栽前5-7天揭膜要炼苗。

(4) 播后(播后)管理

1、棉花直播播后管理。一是化学除草。出苗前用氟蛋白、丁草胺、异丙基甲氧胺、二丙氧基、丙炔胺、恶唑酮等复配制剂在播种前均匀喷洒。二是清理沟渠,管理土壤水分。棉田喷完香味后,要及时清理沟渠,管理好土壤水分,确保田间沟渠系统畅通。三是及时定苗。棉苗两叶一心后,及时定苗。四是早施苗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棉苗生长趋势,施用苗肥促进棉苗早期生长。五是种地除草。为了促进棉苗的健康生长,可以适当补充肥料,促进肥力差、生长弱的棉田生长。六是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棉花病虫害,病害主要是炭疽和立枯病,害虫主要是老虎、蚜虫、泥鳅、蜗牛等。

2、棉花移栽后的管理。一是及时移植。移栽深度要求不栽植露肩苗,并浇足水分;适宜移栽密度为2400-3000株/亩,行距为80-100cm。二是适当施用基肥。移栽时施用45%复合肥(25~30kg/亩)。三是查苗补缺。移栽后5-7天,检查苗木补缺,对弱苗和病苗追施速效氮肥,占总肥料的10%-15%,喷施0.4%-0.5%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并配合病虫害防治;防治田间病虫草害与直播棉相同。

西北内陆(新疆)棉区

(1) 播前管理

及时做好棉田灌溉、施肥、整地、残膜收集、除草、中耕等工作。在南疆,冬灌前要及时进行春灌。最佳肥料为有机肥1-1.5m3/亩,氮肥(尿素)15-20kg/亩,磷肥20-25kg/亩,硫酸钾3-5kg/亩。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土壤含水量达到70%时,应及时做好土壤墒情准备,并做好耕、茬、割、整平工作,达到“整平、整平、清、含水、松、破”的标准。播种前2-3天喷氟乐灵除草剂,100ml/亩,20-30kg水。

(2) 品种选择

筛选出优质、早熟、稳产、抗病、成熟集中、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纤维长度>;30mm,纤维比强度>;30cn/tex和马克隆值要求为3.7-4.5。在北疆选择生育期120天左右的品种,在南疆选择生育期130-135天的品种。

(3) 种植模式

根据品种特点,确定了适合机械化开采的种植模式。株型松散、补偿能力强的品种,一膜六行或一膜三行,亩密度13000-15000株;株型紧凑、补偿能力弱的品种,一膜六行,亩密度1.7万株。

(4) 现场管理

据估计,今年新疆棉花病虫草害将适度发生。前期要加强对棉花的防除,防除棉花的枯枝病、烂根病、枯枝病、棉蓟马、棉蚜等病虫害。在拌种的基础上,采用喷施种子防治苗期病害,如代森锰锌、聚酰胺等杀菌剂,用噻虫嗪和氟恶嗪腈防治棉花蓟马和蚜虫。根据棉花生长发育指标,及时控制,喷施甲硝唑(mepiquat)、叶面肥、耕作等措施,确保棉花主茎生长适度,5月下旬达到7叶龄,棉花株宽>株高,子叶节<5cm,花芽分化早,根冠比大,苗木均匀,苗木管理目标强。

(5) 防灾减灾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霜冻、晚春寒潮、低温冷害、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工作。近年来,新疆棉花从播种到出苗降水较多。要加强雨后硬化和次生盐渍化的管理,及时培育和排水,提高温度和保持水分,促进棉花幼苗生长。栽培深度以6~10cm为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棉花前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棉花种植方法技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2610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