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黑鱼鱼苗培育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21  浏览次数:8933
内容摘要:黑鱼是乌鳢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食用鱼,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养殖价值,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黑鱼鱼苗培育技术。一、黑鱼的繁殖习性1、产卵时间:黑鱼的产卵季节因各地气候
黑鱼是乌鳢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食用鱼,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养殖价值,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黑鱼鱼苗培育技术。

一、黑鱼的繁殖习性
1、产卵时间:黑鱼的产卵季节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在华南地区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5、6月最盛,中地区为5-7月,以6月较为集中,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0℃—25℃。
2、性成熟期:黑鱼的性成熟年龄在不同的地区也略有差异,在华南地区通常体长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鱼性腺已成熟,而长江流域一带则需要2冬令和体长30厘米左右才能产卵,能在池塘、河沟及水库等水域内自然繁殖,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
3、排卵数量:黑鱼的怀卵量、产卵量与亲体个体大小有关,怀卵量通常每公斤体重约为2-3万粒,0.5公斤重斑鳢产卵量一般为0.8-1万粒,个别可达1.1-1.2万粒。

二、黑鱼的人工繁殖
1、繁殖设备:黑鱼的繁殖设施是利用四大家鱼繁殖用的设备,产卵池为圆形,直径8米,深1.5米鱼苗孵化设备是抛水式孵化缸,每只缸盛水500千克左右,滤水缸罩为60目,鱼巢是棕片和蚌壳。
2、亲鱼选培:亲鱼尽量选择附近的河沟、湖泊中的天然捕获物,规格80克/尾以上,体形正常,无病无伤,在池塘中培育,水温15℃以上时,投喂少量的小鱼虾、螺蚬肉、豆饼等,并经常巡塘观察,适当加注新水。
3、雌雄鉴别:雌鱼个体明显小于雄鱼,雌鱼具有图形的泌尿孔和杏仁形的生殖孔,成熟时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微红外翻,雄鱼只有一个泄殖孔,亲鱼的雄雄比例为1:1.2配组。
4、催产方法:池塘自然产卵没有注射催产药物,在4月上旬水温达18℃,发现沙塘鳢在池边水体上层游转时,即在池边布设棕片和吊挂大的蚌壳若干,并注水使池水呈微流以刺激亲鱼发情,让其在棕片和蚌壳中自然产卵。在产卵池中催产的亲鱼,注射促排卵素2号(LRH—A)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分2次注射,注射部位为胸绍基部,每年4月6日水温19℃时第一次注射LRH—A,间隔12小时第二次注射LRH—A与HCG的混合药物,注射后放人产卵池中,用微流水刺激亲鱼发情,并布设棕片和大的蚌壳,让其自然产卵。
5、人工孵化:受精卵淡黄色,圆形.,卵膜透明,粘性较强。池塘及产卵池中的亲鱼产卵结束后,及时取出带有受精卵的棕片和蚌壳,并轻洗去泥浆、污物,移送至孵化缸,将棕片和蚌壳吊挂在水中。

三、黑鱼鱼苗培育管理
1、鱼苗放养:采用静水式水泥池进行1龄鱼种培育,每平方米放夏花200-300尾,微流水式水泥池每平方米放300-500尾,年终可达0.05-0.10千克/尾。放苗前,要用2%-3%食盐水浸浴鱼体3-5分钟,以杀灭病菌敌害。
2、饵料投喂:饵料主要是孓孑、鱼糜及小型鱼、虾等。日投饵量为鱼体总重量的5%-80%,日投喂2-3次。投喂时以击拍声为信号,使苗种形成条件反射,上浮集群抢食。
3、水质调节:采用地上静水式水泥池培育时,应每1-2天排污一次,同时换水,换水量为1/3,采用地上微流水式水泥池进行培育时,虽然不用专门换水,但要每隔7-10天进行底部排污一次,采用半地上或全地下水泥池不易排污时,可用虹吸法,每隔5-7天清污一次。同时加注新水。
4、拉网分养:每当苗种长一个规格,即每长3.5厘米时,要及时拉网过筛分养,尽量使每个池子所放苗种规格整齐。
5、巡塘防病:每天早、晚坚持两次巡塘,在巡塘时,注意观察鱼苗的摄食、活动情况和水质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防止鱼病的发生,还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药液。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黑鱼鱼苗培育技术,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黑鱼鱼苗培育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2478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