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蚯蚓多少钱一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04  浏览次数:8533
内容摘要:蚯蚓是一种常见的动物,而且它的价值也很高,蚯蚓的养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经济效益,需要我们重视日常的养殖管理技术,特别是要根据市场的行情来进行合理的养殖管理,那么,蚯蚓多少钱一斤?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蚯蚓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动物,而且它的价值也很高,蚯蚓的养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经济效益,需要我们重视日常的养殖管理技术,特别是要根据市场的行情来进行合理的养殖管理,那么,蚯蚓多少钱一斤?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蚯蚓价格。

一、蚯蚓多少钱一斤

目前天津地区蚯蚓批发价30元/公斤,价格较其他地区略低3.00元/斤。据当地的养殖户讲,虽然现如今不是销售蚯蚓的最佳时期,但当地的蚯蚓市场行情交易较为活跃,养殖户出货积极。

二、蚯蚓价格

近期蚯蚓市场行情低靡,市场需求量少,主要是受季节因素影响。据广西全县地区提供的报价信息显示,当地蚯蚓批发价250元/万条,货源充足,市场成交量一般。

三、蚯蚓高产的措施

1、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2、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适时采收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3、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4、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1)、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3)、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4)、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5、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3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通过以上关于蚯蚓多少钱一斤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蚯蚓价格,蚯蚓被广泛用于制药、轻化工业和养殖等,因此需求量大增,蚯蚓的养殖前景也特别广阔,我们要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来达到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蚯蚓多少钱一斤”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2438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