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如何降低兔子养殖成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14  浏览次数:8803
内容摘要:兔子养殖是一种有着经济效益的养殖行业,而且兔子养殖的品种也特别多,在养殖当中,我们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益、降低成本,那么,如何降低兔子养殖成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兔子养殖技巧。一、选好良种常言道:好种出好
兔子养殖是一种有着经济效益的养殖行业,而且兔子养殖的品种也特别多,在养殖当中,我们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益、降低成本,那么,如何降低兔子养殖成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兔子养殖技巧。

一、选好良种
常言道:“好种出好苗”。选好良种是养兔获得成功的基础,种兔好繁殖的后代生命力强,毛皮质量好、产毛量高、出肉率高。根据家兔品种的不同,对选择良种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对獭兔而言,主要质量标准要求绒毛丰厚、平整、细密、有光泽,其次是体型较大,成年兔体重在3.5千克以上,健康无病,月龄在5~8个月之间;长毛兔主要指标是产毛量高(年产毛量在1.2千克以上)、体型大、饲料转化率高(一般25千克饲料可转化500克兔毛)、体质健壮、无遗传性疾病;肉兔的种质标准要求前期生长快(3月龄体重2.5千克以上)、繁殖率高、被毛丰厚、屠宰率高、健康无病。

二、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费用占养兔成本的70%以上,要降低饲料成本,科学合理搭配饲料是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许多地方采取种草养兔,实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兔是草食动物,青饲料对兔子的作用是其他饲料无法取代的,常年不断青(北方冬季可以胡萝卜、大白菜或苜蓿草粉取而代之)不仅能促进兔子生长发育,还能提高繁殖率和毛皮质量等生产性能,同时,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

三、合理设计笼舍
养兔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合理设计笼舍,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减少饲养和管理人员的目的,劳资是养兔的第二大支出,约占养兔成本的20%以上,目前,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专家设计的笼舍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每个饲养员可饲养管理1000~1500只商品兔,种兔可饲养150~200只左右,比传统的笼舍提高工作效率一倍以上,这就意味着降低饲养成本10%以上。

四、搞好疫病防治工作
搞好兔病防治工作,提高成活率和出栏率是提高养兔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适时对兔瘟等急性传染病进行防疫,确保兔子不发生疫病。对幼兔的球虫病要及早投药预防,要作到足量、足期投药,直至百日龄后才可断药。平时注意兔舍的清洁卫生和通风换气,每天至少清扫粪便一次,封闭式兔舍要留天窗换气或定时开启门窗换气,降低兔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以降低家兔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五、发展规模化养殖或区域化养殖
发展养兔规模要适度,家庭养殖一般以百只基础母兔为宜,年出栏商品兔2000只以上;企业办场养兔应以500~1000只基础母兔为宜,年出栏1万只以上商品兔。有了适度的规模可大大降低销售成本,足不出户就可销售兔产品(皮、毛、肉)并可提高与收购商的谈判地位,卖出合理的价格。如当地有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推动,以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区域化养兔效果更好一些,把产品集中起来销售更具市场吸引力,甚至可就地形成销售市场。

六、随时调整兔群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饲养品种兔和兔群结构,比如目前獭兔和长毛兔市场看好,就应当多养獭兔和毛兔,以适应市场需求,此时,应多繁快育,力争在市场高潮期多出栏,以期取得最佳效益;其次是兔群的年龄结构要合理,每年应淘汰1/3的老年公兔、母兔,避免进入繁殖群,发挥中青年种兔的最佳繁殖性能。

通过以上关于如何降低兔子养殖成本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兔子养殖技巧,在养殖当中,养殖的效益受影响的因素也特别多,特别是市场因素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尽量把成本降到最低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如何降低兔子养殖成本”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2277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