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蜜蜂常见病虫害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02  浏览次数:8856
内容摘要:蜜蜂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昆虫,而且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项目,在养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重视日常的养殖管理技术,特别是对于蜜蜂疾病我们需要重视,那么,蜜蜂常见病虫害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蜜蜂病虫害防治
蜜蜂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昆虫,而且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项目,在养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重视日常的养殖管理技术,特别是对于蜜蜂疾病我们需要重视,那么,蜜蜂常见病虫害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美洲幼虫腐臭病

(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导致幼虫体腐烂,故又称“烂子病”。由于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和采蜜期,因此使群势削弱,生产能力下降(产蜜量下降20—80%),治疗期较长,是养蜂生产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二)病原:该病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该病菌营养体为单生杆状或链状;在胡萝卜—酵母—琼脂培养基上经24小时、37℃恒温培养能够正常生长,并形成乳白色、半透明、稍突起的菌落;属兼性厌氧菌。由于该菌能形成芽孢,因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幼虫尸体内或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但在100℃的水中经15分钟芽孢即可杀死;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只能存活数小时。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蜂群中,封盖子脾颜色变深,表面湿润,油光,仔细观察有针头大的穿孔,蜂房盖下陷。该病一般是2日龄幼虫感染,4—5日龄时表现症状,封盖后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淡黄—浅褐—棕褐—黑色(干枯)。患病幼虫头朝上,尾尖在巢房低部,腐烂后的幼虫尸体具粘性,有鱼腥臭味,挑起时可拉丝2—3寸,干枯后呈鳞片状,紧贴巢房壁,较难清除。该病除典型病状外,还可进行牛奶鉴别诊断:该病菌能使浑浊的牛奶凝固沉淀。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通过在越冬包装前对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生产季节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不购买来路不明的饲料和蜂群;对发病蜂群隔离治疗;用0.1%磺胺噻唑钠或呋喃西林、适量抗生素等常年性预防喷喂。2、治疗。可结合彻底换脾换箱、用磺胺噻唑钠0.5-1克/公斤糖浆(50%)或四环素(土霉素)10-20万国际地位/公斤糖浆(50%)喷脾,同时结合饲喂效果较好。中国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生产的“保幼康”效果也好,每个疗程用药3-4次(4天一次),一般2个疗程便可治愈。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于早春、晚秋低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可致蜜蜂幼虫体腐烂。因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期,所以常形成不同虫龄的幼虫与空巢房间接的“插花子脾”,见子不见蜂,使蜂群失去生活、生产能力。
(二)病源:该病由蜂房链球菌、蜂房杆菌、蜂房芽孢杆菌、腐败菌等综合作用而引起。其中以蜂房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菌体呈梅花络状(披针形),因无鞭毛而不活动,也不形成芽孢(有时形成荚膜)。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有10%二氧化碳、34℃恒温、4天的培养,能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淡黄色菌落(珍珠状),属厌氧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年之久。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幼虫在3-4日龄时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黄色-深褐色;虫尸具酸臭味,有渗出夜,无黏性,不拉丝;背脊线明显(体弯曲时为放射状,体伸直时为窄条状);尸体干枯后,缩于巢房底,易清除;以卵、虫、空巢房相间的“插花子脾”为最典型。诊断时以症状为主,也可以直接涂片镜检(碱性美蓝染色),如有单个或成对、呈梅花络状球菌,即可确诊。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采取增强群势(合并弱群、补助幼虫脾),提高清巢能力(介入新产卵王,因产卵快,可促使清巢),人工补饲(早春可补给蛋白质饲料,如花粉)等,提高蜂群抗病能力。2、治疗。以链霉素及“保幼康”效果最好,剂量同前。另有报道:用100万国际单位肠杆霉素加1公斤水或1:1糖浆喂蜂,治疗效果达100%。

三、囊状幼虫病

(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
(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如清理不及时,则体色变为褐色,头部低垂接近巢房壁,体表失去弹性和光泽,逐渐变硬,用镊子夹出时呈囊状。到后期,虫尸前端呈黑色,表皮因干枯而变硬,继而脱离巢房内壁,呈现“龙船状”。到完全干枯后,虫尸变成很脆的“鳞片”,可研为粉末。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1)抗病选种。即从患有该病的蜂场中选出抗病力较强的蜂群做母群,移虫育王、换王,经过几代选育,可以使群体抗病力增强。(2)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群势密集,加强保温,使蜂多于脾;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3)补喂蛋白质和多维素,增强蜜蜂机体体质。(4)坚持常年饲养强群,以增强抗病力。2、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半枝莲、杜仲、刺五加、甘草、金不换等)为主,另外,如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抗病毒862”以及SM细菌核酸霉、病毒唑针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尤以半枝莲50克加多维素适量,配以病毒唑针剂治疗效果较好(该剂量兑入1:1糖浆,喂蜂10足框)。

四、蜜蜂孢子虫病

(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流行于春、夏季节,在越冬期较漫长的地区(如东北、西北)最为普遍,病情较严重。虽属慢性传染病,但可使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群势削弱。入秋后,该病逐渐减少。
(二)病源:该病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孢子呈长椭圆形(大米粒状),镜下具强蓝色折光,有两层无结构的几丁质外壳,无色。具有双核和极丝,为单细胞原生动物,运动不规则,长4.6-5.5μМ,宽1.8-2.6μM。32小时可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繁殖迅速。该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蜜蜂尸体中可存活5年;在巢脾上可存活3—24个月;在蜂蜜中可存活10-11个月(常温下);在自来水(常温)中存活113天;在25℃4%的福尔马林溶液中1小时可杀死;在60℃蜂蜜中15分钟、在58℃水中10分钟、在高温水蒸气中1分钟均可杀死。该病源最大的弱点就是对酸极为敏感。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发病初期(主要是成年蜂)无明显症状;到中、后期,蜜蜂即表现为呆滞与不安,体色暗淡,瘦小、虚弱,失去飞翔能力。病蜂多集中在框梁上或箱底,受到健康蜂驱咬,翅残缺,头、尾发黑,有时伴有“下痢”;前胸背板呈暗黑色,腹部1-3节呈棕黄色,略透明,末端3节呈暗灰色。该病在阴雨、低温后天气重新转晴时,症状更加明显。除症状诊断外,还可以解剖病蜂(中肠):健康蜂中肠呈浅琥珀色(蚯蚓色),具有弹性,环纹清晰,而患病蜂中肠呈白色,膨大,无弹性,环纹模糊。化验室还可将病料制片,用苏丹Ⅲ染色后,一次性区分检出:真菌孢子呈红色;脂肪球呈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孢子虫孢子呈无色。
(四)预防和治疗:预防主要通过蜂机具消毒(4%福尔马林液)和加强饲养管理(如贮备优质越冬饲料等)以及预防性喂药等。由于孢子虫对酸敏感,因此,给蜂群饲喂酸性饲料也可达到预防的目的:1、柠檬酸1克或米醋50克加入1公斤1:1的糖浆中,喂蜂10框。2、乌洛托品(利尿剂,遇酸生成甲醛)1克,加入1公斤糖浆中,喂蜂10框。治疗以烟曲霉素、巴龙霉素、灭滴灵(0.2-0.4%)、色黄素、“保蜂健”(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等,均为有效。

五、蜜蜂白垩病

(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多雨季节(6-8月份),主要危害蜜蜂幼虫,雄蜂幼虫最易感染。死亡幼虫多为大幼虫(6-8日龄)或封盖幼虫(8日龄以上)。发病时,群势严重下降,工蜂因清巢负担重,出勤率极低,生产力明显削弱。群内蜜蜂暴躁,爱蜇人,拖子于巢门附近。当巢内贮蜜含水量降低到19.5-21.5%时,白垩病则会停止发展。
(二)病源:该病由子囊菌纲的蜂囊菌引起,属真菌病之一。该菌子实体为球菌形,内有许多子囊,每个子囊内又充满着子囊孢子即繁殖体。子囊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细长的菌丝。雌性菌丝为白色,产生藏卵器;雄性菌丝为黄色,产生藏精器。雌雄菌丝结合便会形成球形子囊果。该菌繁殖体生命力很强,在自然界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15年之久。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在适温30℃、PH7.0-7.2的0.4%酵母浸出液中生长良好。
(三)症状及诊断技术:幼虫死亡后,初呈苍白色,逐渐变为灰色至黑色。虫尸干枯后,呈一块疏松的石灰质状物,表面覆盖有毛茸茸的白色菌丝。被工蜂拖出巢门的虫尸,较干硬,可搓成粉末,无黏性,无任何气味。诊断以症状较为普遍。若需确诊,可通过:1、挑取少许虫尸表层物,置于载玻片上,滴上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棉花纤维般的白色菌丝和含有椭圆形孢子的孢囊时,即可诊之。2、将可疑物刮在纸上,置于培养皿内,放入恒温箱,经过30℃、7-8天的培养,若在镜下检出孢子者即可确诊为该病。
(四)预防和治疗:预防措施除加强饲养管理外,还可进行换箱、换脾,并将从患病蜂群中换出来的所有蜜脾、粉脾、子脾,集中用SO2(燃烧硫磺)熏蒸4小时(3-5克/每10张脾)。2、换箱换脾后,及时用0.5%的簏香草酚糖浆饲喂蜂群。治疗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白垩净、灭白垩1号以及0.1%灰黄霉素喷喂蜂群(10毫升/10框)。

六、蜂螨

蜂螨是蜜蜂的主要寄生虫,有大、小两种。雄螨因其螯肢退化成为输精突,不能刺伤蜂体血淋巴,一般不能寄生。在完成交尾后死亡,很少见到。在蜂群中能够见到并且对蜜蜂造成危害的大、小蜂螨均为雄性的。中蜂具有较强的抗螨行为,一般不造成大的危害。但作者1994年在西吉县城郊乡蒲家大庄村一农户所饲养的中蜂群中,发现大蜂螨危害并采到了病料。
(一)发生季节及危害:由于大、小蜂螨均以成年蜂及幼虫体液为食,因此主要发生在5—6月份(采集适龄蜂繁殖期间),8—9月份达到高峰期(越冬适龄蜂繁殖期间)。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幼蜂发育不良(有的不能孵化),出房后体质差,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有些幼蜂出房后翅膀残缺,失去飞翔能力,爬出巢门后死亡。有的造成大批蜂子死亡(子脾上),出现“白头蛹”,甚至有腐烂现象。这种蜂群新蜂成活少,成蜂死亡多,群势削弱严重,失去生产及生产能力。另外,大蜂螨还能传播幼虫腐臭病及孢子虫病等,容易诱发并发症。
(二)病原:有瓦螨属的雅氏大蜂螨和热历螨属的小蜂螨两种。雅氏大蜂螨(雌)体长1.03-1.05毫米,体宽1.47-1.75毫米,棕褐色,横椭圆形。外有骨质化硬壳,4对足,一对可产1-3粒卵(最多7粒),一般产于蜜蜂幼虫或蛹体上,也有产于巢房低的。发育成螨历时8-9天(雌),主要寄生于雄蜂房及工蜂、雄峰腹部环节间,一般生活1-2个月(个别的随蜜蜂越冬)。小蜂螨(雌)体长0.98-1.05毫米,宽0.54-0.59毫米,浅棕黄色,卵圆形。有骨质化外壳,4对足。一次可产卵1-5粒(大多3粒),一般产卵于工蜂幼虫体上。从卵到成螨历时仅4-4.5天,繁殖周期短,速度快,较大蜂螨对蜂群的危害更大些。主要寄生于已封盖工蜂房中,活动于子脾上,很少寄生在成蜂体上(在蜂体上最多存活3天)。
(三)消长规律及防治:大、小蜂螨均随蜂群群势的增长而增长,但因其繁殖速度较蜂王产卵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一般到秋季蜂王产卵力下降或停产(中华蜜蜂)时,螨害出现高峰期。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强力巢房杀螨剂、杀螨1号以及“螨扑”(21天)、螨净等集中力量根除之。还可以通过囚王等人为造成断子期根治。

七、蜡螟(又称巢虫、锦虫、蛀脾虫等)

蜡螟主要危害中华蜜蜂,西方蜜蜂驱逐能力较强,同时均为活框饲养,基本不受其害。
(一)发生季节及危害:除冬季、早春、晚秋季节(气温10℃以下)外,均能在巢内活动、为害。巢虫主要发生在弱小群,在蛀食巢脾、花粉、蜂蜜的同时,还毁坏蜜蜂卵、幼虫和蛹。蜜蜂蛹受到损坏后,头部变白,俗称“白头蛹”。受害蜂群表现暴躁不安,秩序紊乱,有被蜜蜂拖出蜂巢的蛹(残缺),群势削弱较明显,严重时引起群体迁逃。
(二)病原:该病由蜡螟幼虫引起。蜡螟有大、小两种,对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虫。大蜡螟卵粉红色,短椭圆形,长0.3毫米,卵壳较厚、坚硬;小蜡螟卵乳白色或黄白色,短椭圆形,长0.25毫米,卵壳较薄软,具有不规则网状花纹。大蜡螟幼虫1日龄时灰白色,2-4日时潜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龄后为灰色;小蜡螟幼虫体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黄色,头部棕色。大蜡螟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刺勾,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的齿状突起,复眼暗褐色,有明显的头盖缝,第8腹节有生殖孔;小蜡螟蛹亦为纺锤形,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8根刺锯,排列成环状,复眼呈棕色。蜡螟1年可以繁殖3代,大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1135—1352粒,小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658—700粒。白天少见,夜间活动频繁,交尾也在夜间进行,卵通常产于箱内缝隙中、箱底或蜡渣中。小幼虫一般生活在蜡屑中,以后上脾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缝处结茧化蛹,羽化为蜡螟后飞出蜂巢。
(三)防治措施:1、常年饲养强群,做到蜂脾相称,合并弱群。2、经常性打扫巢内蜡屑,糊严箱缝。3、多造新脾,及时淘汰旧脾。4、白天缩小巢门,晚上安上铁纱巢门,以防蜡螟飞入。5、白天提出被巢虫穿有隧道的巢脾,用镊子人工清清除。6、将被害巢脾提出,集中用升化硫、冰醋酸、甲酸以及溴甲烷、氧化乙烯等熏杀。7、将被害巢脾用10%盐水侵灌1小时,用摇蜜机摇出,清水洗净即可,这样可彻底杀死巢虫及卵。

八、蜜蜂蛹病

该病俗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1986年曾在我国南方的四川、江西、安徽、浙江等暴发流行患病蜂群常见子不见蜂,产量明显下降,严重的造成蜂群死亡。
(一)发生季节及危害:该病在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蜂群中均可发生。云南、福建等地1-2月发病,四川2-4月发病,江浙一带3-4月发病,西北地区4-8月均有发生。各地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群少量蜂蛹死亡,若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等措施,病情可得到控制;严重的蜂群,由于大量的蜂蛹死亡,采集蜂明显减少,生产力下降严重,若发病率高达30-50%时,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全群死亡,损失相当严重。该病主要通过病死蜂蛹、被污染的巢脾和患病蜂王传染。发病与以下相关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与温度的关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极易发生。
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外界蜜粉源充足,群内有足够的优质饲料时,蜂群群势较强,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饲喂蜂群,由于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因此这时若遇阴雨、寒潮天气,极易发生蜂蛹病。
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西方蜜蜂(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亦严重;卡尼阿兰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群个别发生。一般地,老王群易感病,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较轻。
(二)病源:该病由Ф20μm的球形颗粒即蜜蜂蛹病毒(Honey-Bee PupaVirus)引起。该病毒主要寄生于工蜂蛹头部、中肠及患病蜂王的卵巢管中,无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具感染活性。
(三)症状及诊断技术:该病典型症状是死亡的工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其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黏性,多数巢房被工蜂咬破,头部露出,呈“白头蛹”状。巢门口常见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和发育不健全的幼蜂;提脾(封盖子脾)检查时,可见子脾不平整,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出现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之。在患病蜂群中,也有极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一般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个别勉强出房的,因发育不健全,出房不久便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出勤率和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对蜂蜜和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由于该病症状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病病状容易混淆,因此最好通过鉴别诊断加以区别:
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膀残缺或蜂蛹死亡,这种情况可以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多为弱群,常出现成片的封盖巢房被工蜂咬开,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但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幼病多出现在大幼虫期,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没有这个症状;美幼病死蛹的典型症状是吻伸出,而蜂蛹病无此症状。
(四)预防和治疗:
1、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在生产实践中,可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蜂王,增强蜂群的抵抗力。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加强保温,保持蜜粉充足,辅以适当的维生素、食盐等;注意卫生操作,杜绝传染源,对工蜂拖出箱外的死蜂蛹要及时清扫,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不要将患病蜂群的子脾调入健康群,避免人为传染。
3、每年秋末冬初,蜂场要对换下来的蜂箱、蜂具等用喷灯火焰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
4、药物防治。目前主要采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蛹泰康”(主要成分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酞丁胺)进行喷喂防治,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喂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可治愈该病。

通过以上关于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蜜蜂常见病虫害有哪些,在蜜蜂的养殖过程中,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关乎着养蜂的成败,因此,必须做好蜜蜂病虫害防治,在出现了问题后也要及时的进行解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蜜蜂常见病虫害有哪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207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