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孔雀怎么养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16  浏览次数:81176
内容摘要:孔雀属鸡形目、雉科,又名为越鸟,东南亚东印度群岛和南亚印度产的一种大型的陆栖雉类,是一种价值很高的特种养殖动物,在养殖过程当中我们要重视养殖技术,那么,孔雀怎么养殖?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孔雀养殖技术。一
孔雀属鸡形目、雉科,又名为越鸟,东南亚东印度群岛和南亚印度产的一种大型的陆栖雉类,是一种价值很高的特种养殖动物,在养殖过程当中我们要重视养殖技术,那么,孔雀怎么养殖?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孔雀养殖技术。

一、孔雀养殖价值

孔雀养殖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养殖致富项目,孔雀养殖它能以最小的投资得到最大的产出,孔雀是一次投资,多年受益,比如一次引种4只,3母1公约12000元,当然也可以引1母2公。精心饲养第2年就可以产蛋,假如第1次产蛋30枚,按80%的孵化率,最低可孵出50只小孔雀。饲养到5斤左右就可以当商品孔雀出售。第2年就可基本回收投资,以后每年都有万元以上收入,甚至更多,子子孙孙无穷尽,如果作种孔雀出售价值更高。而且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凤凰蛋"和"凤凰肉"、所以饲养孔雀比种地、种果树以及饮养其它禽类收入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孔雀繁殖管理

孔雀的繁殖期有强烈的季节性,一般在6~8月份,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期往往可提前和延长,从而延长了产蛋季节。公、母孔雀的性成熟期均为2~3年龄,每年从3月初开始产蛋,8月份结束,年产蛋30枚左右,平均蛋重90克。分为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两大类,孵化温度37~37.5℃,相对湿度60~70%,出雏时提高到70~75%。孵化27天开始出壳,28天出雏完毕。

三、孔雀育雏管理

1、温度:1~10日龄34~38℃,11~20日龄28~26℃,21~30日龄26~24℃。以后羽毛增多,可以与室温相同。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2、饲料:1~10月,每天4次熟鸡蛋、粉料、青绿饲料、面包虫、补充饲料。11~30月,每天3次熟鸡蛋、肉沫、粉料、青绿饲料、面包虫、补充饲料,31~60月,每天2~3与上同。再加玉米渣、高粱等。
3、密度:每群饲养量以40~50只为宜,随日龄增加而降低饲养密度,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惊群,并建立信号条件反射以便于管理。定期消毒、驱虫和防疫、灭鼠、防兽工作。及时隔检病雏。

四、孔雀成鸟管理

1、春季管理:在繁殖季节,活动量大,采食量也大,应及时调整饲粮,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饲料。在角落处设产蛋箱(铺垫沙子或软草)。
2、夏季管理:气温高、多雨、湿度大,采食量顿减,产蛋量下降,并逐渐停产。应多喂精料量,增加青绿饲料,防止霉变。做好清洁卫生和防暑降温工作。
3、秋季管理:虽秋高气爽,但气温下降,光照缩短,又值孔雀正常生理换羽期,饲粮中要减少或停止油料饲料。应在换羽期间采取强制性换羽,可以有效地缩短自然换羽天数,另外可以获得优质价高的羽翎,可通过对水、饲料和光照的适当控制,并突然改变其生活环境条件,以达到整齐换羽的目的。
4、冬季管理:天气寒冷,除做好御寒保暖工作外,在饲粮中增加谷粒和油料种子量。地面可铺些垫料,保暖的同时注意通风。在休产季节进行防疫与防治寄生虫病工作。
5、疾病防治:孔雀有相当强的适应性与抗病力,但在环境条件与饲养管理欠理想时,也容易患白痢病、禽霍乱、球虫病、蛲虫病。有些地区还发生过鸡新城疫、禽痘、马立克氏病等。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免疫程序,很多是套用鸡的免疫程序,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平时要定期搞好清洁卫生,投喂驱虫药物,有条件测定孔雀体内抗体后再进行免疫工作。

通过以上关于孔雀养殖技术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孔雀怎么养殖,孔雀被视为百鸟之王,是最美丽的观赏品,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有特殊的观赏价值,羽毛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孔雀怎么养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2035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