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柿饼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这三种方法做出来的又香又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6  浏览次数:81234
内容摘要:柿饼是由新鲜柿子作成的饼状食品,是我国有名的传统小吃,它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要高出1~2倍左右。那么,柿饼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这三种方法做出来的又香又糯!一、传统制法(1)将牛油切

柿饼是由新鲜柿子作成的饼状食品,是我国有名的传统小吃,它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要高出1~2倍左右。那么,柿饼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这三种方法做出来的又香又糯!

柿饼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一、传统制法

(1)将牛油切成方丁。把青红丝、核桃仁切碎,取面粉250克与黄桂酱、玫瑰酱搅拌均匀,再加入板油丁、白糖,用力揉搓,当各种物料掺和出现粘性时,即成糖馅。

(2)将面粉1千克堆放在案板上,中间挖个坑。柿子去蒂揭皮后,放在面粉坑里,先剁成糊,再用手将面粉与柿子和匀,搓成软面团,再陆续加入面粉500克,揉搓成较硬的面团。把剩下的面粉撒在面团周围,即成柿子面。

(3)取柿子面剂一块(约50克),拍平,包入15克糖馅,制成柿子饼坯(2千克面粉可做饼80个)。

(4)将三扇鏊烧热,在底鏊倒入菜籽油50克,将饼坯平放鏊里。用铁铲翻转,轻轻压一下,盖上鏊,烙烤5-6分钟,底面发黄时,再翻转面,加菜籽油25克,烙5分钟,待两面火色均匀,即成。

柿饼

二、自然干燥法

(1)选果:选用充分成熟、肉质坚硬、果形端正、果顶平坦或微突起、无纵沟、含糖量高、少核或无核品种。剔除机械伤和虫果。

(2)去皮:大都采用脚踏式半自动去皮机。将果皮转圈旋削下。去皮要干净,同时旋皮要薄而均匀。

(3)晒饼:选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清洁卫生的地方,用木棒或砖块搭架,架高0.8~1米,上铺秫千箔,将去皮后的柿果果顶向上,单层排在箔上曝晒,晚间用席盖好,防露水,雨天要防雨,约10天左右果肉皱缩,果顶下陷,进行第1次翻动,以后每隔3~4天翻动1次,每次翻动同时进行捏饼,第2次捏饼时柿饼外硬内软,回软后没有发汗现象,就可进行上霜,出霜才好。

(4)上霜:将两饼顶部相合,萼蒂部向外,在缸中放一层干柿皮放一层柿饼,反复叠放至将满缸,然后封缸,放在阴凉处生霜。柿饼上霜与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越低,上霜越好,所以要将缸放在阴凉处。

柿饼制作

三、人工干燥法

此法制品颜色黄亮、味甜香浓、出霜好、质量高。

(1)原料及预处理:同自然干燥。

2、烘烤:

①柿果入烤房后,点火升温至40℃微火保温。每隔2小时通风排湿1次,每次通风15~20分钟(或排风扇排风5分钟)。约2天后果面稍呈白色进行第1次捏饼,捏时要轻,防止捏破外层干皮。然后使烤房温度稳定在40~45℃,连续烤20小时,同时加强通风。此段温度不要超过50℃,以利税涩。

②当果面出现皱纹时进行第2次捏饼,此时柿果已基本脱涩,可将烤房温度提至50~55℃,维持20小时,注意通风排湿,同时进行倒盘、翻果,使受热均匀。

③当柿果已基本干燥有些皱缩时进行第3次捏饼整形。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从果中心向外捏成中间薄边缘厚的碟状形,要捏断靠近果蒂的果心,以防果顶缩入。此后烤访温度降至45℃左右,继续蒸发。并加强通风,直内外软硬基本一致。将饼收起回软,整形上霜。

注意事项:

1、烘烤温度切勿超过55℃,防止柿饼返涩。

2、烘烤中应加强通风管理,严防受捂霉变。

3、出口柿饼卫生要求较高,细菌总数≤100个/克,大肠菌群≤3个/克,因此要特别加强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

以上就是柿饼的三种制作方法,柿饼风干后表面呈现白色物质为柿霜,主要成分果糖,由于柿饼为干果类果脯,天然晒制而成,水分的蒸发,溶于水中的果糖在此过程中析出,形成柿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柿饼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这三种方法做出来的又香又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1748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