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种植 » 正文

皂荚树是什么?种植效益前景如何?有哪些功效及作用?(附种植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08  浏览次数:81079
内容摘要:皂荚树是一种豆科多年生木本植物,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圆柱形,常分枝,多呈圆锥状,长达16厘米。那么,种植皂荚树效益前景如何?有哪些功效及作用?种植皂荚树效益前景如何?现在的皂荚树还是很值钱的。皂荚种子含有丰富的半乳甘露聚糖胶和蛋白质成分,半乳甘露聚糖胶因其独特的流变性,而被用作增稠剂、稳定剂、粘合剂、胶凝剂、浮选剂、絮凝剂、分散剂等,广泛应用于石油钻采、食品医药、纺织印染、采矿选矿、兵工炸药、日化陶瓷、建筑涂料、木材加工、造纸、农药等行业。与此同时,皂荚树的药用价值和生

皂荚树是一种豆科多年生木本植物,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圆柱形,常分枝,多呈圆锥状,长达16厘米。那么,种植皂荚树效益前景如何?有哪些功效及作用?

皂荚树-摄图网

种植皂荚树效益前景如何?

现在的皂荚树还是很值钱的。皂荚种子含有丰富的半乳甘露聚糖胶和蛋白质成分,半乳甘露聚糖胶因其独特的流变性,而被用作增稠剂、稳定剂、粘合剂、胶凝剂、浮选剂、絮凝剂、分散剂等,广泛应用于石油钻采、食品医药、纺织印染、采矿选矿、兵工炸药、日化陶瓷、建筑涂料、木材加工、造纸、农药等行业。与此同时,皂荚树的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城市生态绿化工作的深入,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的皂荚树,自然有着其广阔的市场。因而,皂荚树还是很值钱的。

皂荚树有哪些功效及作用?

1.皮肤瘙痒诸证

皂荚能祛风杀虫止痒,治皮肤搔痒诸证,如治大风诸癞的(《仁斋直指方》皂荚丸)。此外,近代又有治便秘和轻症动力性肠梗阻。

2.痈疽疮毒

以皂荚,醋的功效与作用煮烂,研膏、敷之,如《仁斋直指方》方。

3.痰盛关窍阻闭证

皂荚味辛而性窜,人鼻则嚏,人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故如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等痰涎壅盛者可之。若配细辛共研为散,吹鼻取嚏,如《医方易简新编》通关散。或配明矾为散,温水调服,涌吐痰涎,而达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如《圣济总录》急教稀涎散。

皂荚树怎么种植?

1.采种

选择树干通直,生长较快,发育良好,种子饱满的30-100年生盛果期的壮龄母树,于10月中下旬采种。采收的果实要摊开曝晒,干后将荚果砸或碾碎,去果皮,风选,即得净种,种子阴干后装袋干藏。

2.种子处理

皂荚种皮较厚,发芽慢且不整齐,播种前,须进行催芽处理。另外,采用1:4-5碱水48h浸泡,再用清水泡24h,发芽率可达80%-92%。也可在秋末冬初,将净选的种子放人水中,待其充分吸水后,捞出混合湿沙贮藏催芽,次春种子裂嘴后,进行播种。

3.育苗

育苗地应选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方,进行细致整地,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0~5000kg,筑成平床或高床。采用条播,条距20~25cm,每米长播种沟播种10-15粒,播后覆土3-4cm厚,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cm左右时,间苗、定苗,株距10-15cm,当年苗高可达50~100cm。若培育2年生大苗,于秋末苗木落叶后,按0.5m×0.5m的行株距进行换床移植。

4.人工造林

春秋两季均可造林,以秋冬季造林为好。造林前一般要进行小穴整地,穴规格为30cm×30cm×20cm,株行距1.0m×1.0-1.5m。栽植时要深栽踩实不露根。雨季雨量较多时,也可利用当年苗进行雨季造林,要求苗高20cm以上。半木质化小苗上山造林,效果也很好。植苗造林主要用于缺株补植。

5.主要虫害防治

皂荚豆象:成虫体长5.5-7.5mm,宽1.5-3.5mm,赤褐色,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来年4月中旬咬破种子钻出,等皂结荚后,产卵于荚果上,幼虫孵化后,钻入种子内为害。防治方法:可用90℃热水浸泡20-30s,或用药剂熏蒸,消灭种子内的幼虫。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皂荚树是什么?种植效益前景如何?有哪些功效及作用?(附种植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174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