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另附种植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23  浏览次数:81109
内容摘要:板蓝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通常在秋季进行采挖,炮制后可入药,以根和叶入药,其根叫板蓝根,叶叫大青叶。那么,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另附种植技术!一、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抗病原微生物板蓝根的

板蓝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通常在秋季进行采挖,炮制后可入药,以根和叶入药,其根叫板蓝根,叶叫大青叶。那么,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另附种植技术!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一、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1、抗病原微生物

板蓝根的清热解毒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

2、抗内毒素

在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内毒素具有普遍的影响。众多学者对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板蓝根可显著降低内毒素性DIC家兔血清LPO水平。提高其SOD的活力,从而拮抗内毒素的生物效应。

3、解热

发热是温热病的主要症状。据研究,板蓝根能降低伤寒、副伤寒等所致的体温升高,有良好的解热作用。

4、抗炎

板蓝根具有体外广谱抗菌作用(包括痢疾细菌、沙门氏细菌、溶血性链形菌),是抗菌消炎、止痛、退热的传统中草药。

板蓝根的种植技术

二、板蓝根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于秋季每亩(667m2,下同)施入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2000kg、复合肥(15-15-15)50kg,混合均匀,均匀撒施地面,随耕地深翻35cm,然后整平耙细。

2、播种

于5月中下旬地表温度稳定在10~12°C时为宜,条播或撒播,以条播为好,便于管理,每亩播种量为2kg。按行距20~25cm开2~3cm浅沟,将种子撒入沟内,覆土1~1.5cm,稍加镇压,播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7~10天即可出苗。

3、浇水

每隔3m拉一根喷带(微型喷灌)。苗期地面见干就轻浇水,过了幼苗期一般7~10天浇水1次,生长中后期尽量少浇水,促进发根。

4、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当苗高7cm时,按照株距6~8cm及时间苗、定株。

(2)中耕除草

苗期及时中耕除草,间苗的同时人工除草一次,在苗高15cm时进行第2次人工除草,以后每隔15天除草一次,保持田间无杂草。

(3)追肥浇水

间苗后,每亩结合浇水追施有机水溶肥20kg或尿素5kg。干旱时于早晨或傍晚时浇水,幼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而当板蓝根叶子长大即将封垄时应少浇水,应本着不旱不浇水的原则。

板蓝根的种植技术

5、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肥、浇水等栽培措施预防病虫害,采用物理、农业、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使生产的产品安全符合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

(1)白粉病、灰霉病

发病初期,叶片由黄色变成褐黄色,叶片无明显病斑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叶面出现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用苯醚甲环锉(醚菌酯)+乙嘧酚+叶面肥(易施帮),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2)小菜蛾

以其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空洞,严重时仅留叶脉。防治方法:在幼虫幼龄时用生物制剂生物碱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6、采收和初加工

(1)采收大青叶

在8月中下旬收割大青叶,每亩可收鲜叶400~500kg。要从植株基部离地面2cm处割取,割回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捆,继续晒至全干。

(2)采收板蓝根

10月上旬上冻前,当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每亩收鲜根300~500kg,去掉泥土和茎叶,洗净,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捆,晒至全干。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另附种植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1718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