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草和树有什么区别,附草和树的主要种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8-23  浏览次数:81038
内容摘要:一、草和树有什么区别草是草本植物,一般茎的木质化程度较低,且多为一年两年生植物;树一般比草本植物高大,茎的木质化程度高,木质部占了茎的绝大部分,为多年生植物。二、草本植物的种类主要有哪些1、一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annual),指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到枯萎死亡,其寿命仅为一年的草本植物,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牵牛花、瓜叶菊、葫芦、翠菊等。2、二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biennial),指第一年生长季(秋季)只生长营养器官,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死亡的植物,如冬

草和树有什么区别,附草和树的主要种类

一、草和树有什么区别

草是草本植物,一般茎的木质化程度较低,且多为一年两年生植物;树一般比草本植物高大,茎的木质化程度高,木质部占了茎的绝大部分,为多年生植物。

二、草本植物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1、一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annual),指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到枯萎死亡,其寿命仅为一年的草本植物,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牵牛花、瓜叶菊、葫芦、翠菊等。

2、二年生草本

二年生草本(biennial),指第一年生长季(秋季)只生长营养器官,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死亡的植物,如冬小麦、甜菜、蚕豆等。

3、多年生草本

(1)多年生草本植物(perennialherb),生命周期较长,一般为两年以上的草本植物,如菊花、兰花、荷花、睡莲、君子兰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一般比较粗,有的还长着块根、块茎、球茎、鳞茎等器官,冬天地上的部分还在静静地睡觉,到第二年气候转暖,它们又发芽生长。如此年复一年地生长,地下的根或茎可能会逐渐肥大,或许还会分枝。这为我们提供了识别它们年龄的依据。一般可以从它的地下部分分枝的多少,茎或根的大小,长短、粗细来推测它的年龄。

(2)多年生草本能生活二年以上。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茎、鳞茎、块根等变态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如藕、洋葱、芋、甘薯、大丽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为多年生的,经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结实,如万年青、麦门冬等。

三、树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1、根据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

(1)乔木类: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2)灌木类:树体矮小(通常在6米以下),主干底矮。

(3)藤木类:能缠绕或攀附它物而向上生长的木本植物,如爬山虎。

(4)匍匐类:干、枝等均匍地生长(如铺地柏)。

2、根据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力分类:

(1)按照热量因子,可分为热带树种、亚热带树种、温带树种和寒带亚寒带树种。

(2)按照水分因子,可分为耐旱树种(可分数级)、耐湿树种(可分数级)。

(3)按照光照因子,可分为阳性树、中性数、阴性树,每类中又可分数级。

(4)按照空气因子,可分为抗风树种、抗烟害和有毒气体树种、抗粉尘树种和卫生保健树种(能分泌挥发杀菌素和有益人类的芳香分子)等四类。

(5)按照土壤因子,可分为喜酸树种、耐碱性树种、耐瘠薄和海岸树种。

3、根据树木观赏特性分类:

(1)赏树形树木类(形木类)。

(2)赏叶树木类(叶木类)。

(3)赏花树木类(花木类)。

(4)赏果树木类(果木类)。

(5)赏根树木类(根木类)。

4、根据树木的用途分类

(1)独赏树(孤植树、标本树、赏形树)。

(2)遮荫树;行道树;防护树;林从类。

(3)花木类;藤木类;植篱及绿雕塑类。

(4)地被植物类;屋基种植类;桩景类;室内绿化装饰类。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草和树有什么区别,附草和树的主要种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1098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