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种业科技引领世界先进水平,为减少全球饥饿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稻谷产量多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稳居全球第一。稻谷面积保持在4.5亿亩左右,仅次于印度。稻谷每亩产量比十年前增加了22.4公斤,单产水平名列前茅,远高于印度、泰国、越南等水稻主要生产国。
我国水稻种业科技率先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支柱。我国现有8.6万份稻种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稻种资源数量的一半以上。中国水稻品种试验渠道逐步实现多元化,选育品种类型不断丰富,逐渐从单一高产型向优质、高产、专用型转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1936个,其中,57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国审品种优质达标率为78.57%,非国审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60.61%。
水稻生产育种技术、机械化水平等达到较高水平。自1996年正式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以来,超级稻育种实践等方面总体上都进入了国际领先水平。超级稻连片种植单产攻关试验中,2014年即实现了突破吨粮田的目标。目前,我国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全部为国产自育,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5%。高产育种技术的创新突破对我国水稻产量跃升功不可没。水稻的矮秆化、杂交水稻的成功选育、超级稻育种技术不断将产量推升到更高水平。
水稻种子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中最具出口优势的品种。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杂交水稻已成为中国种业“走出去”的一张名片。2021年我国水稻种子出口额占农作物种子出口贸易额28.8%,出口约4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引进中国优良杂交水稻种子和技术,产量比当地常规稻每公顷提高2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水稻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水平,我国水稻科技为减少全球饥饿作出重要贡献。
全面提高水稻机械化技术的适应性、高效化、精细化水平。通过发展适应不同稻区种植环境的精细水田耕整地技术、杂交水稻精量机械化播种技术、高效精量机插秧和机直播技术等,全面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结合“藏粮于地”,提升稻田基础地力。持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启动南方红黄壤地力提升计划,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退化土壤治理、障碍土层改良、轻度污染修复、土壤培肥等,显著提升稻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
(作者李建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