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贵州毕节:光山披绿装,林下闯新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7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81137
内容摘要:曾经被认为不宜人居之地的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升到2020年的60%。怎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贵州毕节,林

曾经被认为“不宜人居之地”的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升到2020年的60%。

怎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贵州毕节,林下经济成了最生动的实践。科技赋能,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下,正孕育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路。

科技攻关,开辟林下花卉产业

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野生杜鹃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近年来声名鹊起,每年花开时节,漫山花海,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在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有一个人“靠花吃花”。他叫谢全昌,是纳雍县绿园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勺窝镇政府的扶持下,谢全昌的林下花卉产业搞得有声有色,截至目前,他发展起林下杜鹃花育苗基地2500亩,产值超5亿元。

20世纪90年代,从浙江园林技术学校毕业后,谢全昌搞绿化工程,日子过得殷实。有一年,他邀请中专时的老师到勺窝玩,正逢山上花团锦簇,火红一片。老师建议谢全昌,不妨立足于本土特色,做杜鹃花育苗,“传统的花卉育苗,市场竞争大,如果能独辟蹊径,做出特色,在市场上就能真正拥有一席之地。”

老师的话,说到了他心坎上,但一开始,育苗并不成功。为此,谢全昌钻进深山遍寻野生杜鹃花样本,一次次开展林下仿野生种植试验。

大棚培育成本太高,而且培育出来的花苗不是很理想。相比之下,林下仿野生培育,不仅大大节省了大棚钱、管护费,而且林地里阳光、雨量适宜,还有丰富的菌种,能使花苗更好地生长。经过四五年的努力,谢全昌开展科技攻关,成功探索出了仿野生种植驯化法。

谢全昌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海拔1800米的地理优势和森林覆盖率高的生态优势,随后,他以勺窝村翠云山庄为基地中心,辐射周边村寨,共培植移栽30余种高山杜鹃1200万株,年销售额近千万元,带动周边农户548户1890人增收致富

勺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欢说,去年以来,勺窝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镇政府的引导下,上万亩桑葚和猕猴桃基地也间种起了玉米和土豆等农作物,不但确保粮食不减产,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林下经济,一条“葱郁”的产业路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营盘村,森林葱郁。茂密树荫下,仿野生种植的天麻,蔚为壮观。

天麻被誉为“定风草”,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10年前,外出打工的李章发偶然看到一本天麻栽培技术的书籍,便带着攒下来的1万多元钱,回到家乡。

刻苦学习,反复试种,凭着一股拼劲,李章发渐渐成了村里的天麻种植大户。近年来,杨家湾镇立足自身森林资源优势,引导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天麻种植,探索出一条林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天麻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在毕节市金沙县石仓林场,一片片天然林树干上,人工栽培石斛条随风摇曳。

金沙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石仓林场生态、土壤、气候等条件非常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气候环境要求。但长期以来,如何让“沉睡”的石仓林场苏醒,一直是个大难题。几年前,金沙县平坝镇金塔社区党总支和当地企业一拍即合,联手发展林下仿生铁皮石斛种植项目,并引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威门药业的“加盟”。当地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发展起了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1000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青山常在,连接“生态美”和“百姓富”

30多年前的毕节,曾被联合国专家贴上“不宜人居之地”的标签。1988年,由贵州省委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至此,毕节开启了治山治水、治穷治愚的历史征程,为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交上了精彩的“毕节章节”。往日的石头山,披上了“绿衣裳”。毕节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988年的14.9%上升到2020年的60%。

面对乡村振兴这个时代新命题,毕节人把目光瞄向了林子底下。七星关区的仿野生天麻、织金县的食用菌、赫章县的魔芋、大方县的养蜂……相继成为当地的林下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毕节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糜小林表示,林业产业一头连着“百姓富”,一头连着“生态美”,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桥梁和纽带。

数据显示,2021年,毕节市完成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378.84万亩,实现产值49.37亿元,惠及农村人口27万余人。(何星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贵州毕节:光山披绿装,林下闯新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20427/8272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