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青海都兰:电足民富产业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881
内容摘要:寒冬腊月,清晨的曙光铺洒在高原大地,鸡鸣犬吠声将塔拉村从睡梦中唤醒。村党支部书记赵有才来到村口的榨油坊,打开电源,预热榨

寒冬腊月,清晨的曙光铺洒在高原大地,鸡鸣犬吠声将塔拉村从睡梦中唤醒。村党支部书记赵有才来到村口的榨油坊,打开电源,预热榨油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现在的电动榨油机用起来很方便,开关一按,蒸炒、榨油一键搞定。”赵有才笑呵呵地说,“每次可以炒油菜籽100斤,只要20分钟,一天可以榨出菜籽油1500斤。”说话的工夫,炒熟的油菜籽被传送带送入榨油机内,金黄透亮的菜籽油流入油桶,阵阵清香飘散开来。

塔拉村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全村126户426人,耕地面积有3961.1亩,主要种植青稞、油菜,是个纯农业村。

“以前我们村底子薄,没有资金,没有项目,发展村集体产业谈何容易?”赵有才说,“老百姓靠种地为生,辛苦不说,一年到头还挣不了几个钱。就拿种植青稞来说,一亩地产青稞800斤,每斤1.5元,除去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一亩地也就四五百元的收入。”

穷则思变。早在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引荐下,一家枸杞种植企业落户塔拉村,为塔拉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塔拉村成立合作社,将村里的部分土地承包给枸杞种植企业,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和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村里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投资建设了枸杞烘干厂,在带动就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2021年,村里仅枸杞烘干就获利3.6万元,年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赵有才说。

随着村办企业的持续发展,用电负荷逐年增长。这两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西供电公司结合塔拉村产业发展用电需求,对塔拉村供电线路实施升级改造,大大满足了产业发展用电需求。

电网改造后,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塔拉村又开办了一家榨油坊。“2021年我们收购了村里自产的44吨油菜籽,解决了村里的油菜籽销售问题,也增加了村集体收益。”赵有才说,新榨油坊刚营业一个多月,效益很不错。

“油渣也是个好东西,可以用来育肥牛羊。我们以每斤1.5元的价格卖给村里的养殖户,村集体又多了一项收入。”赵有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3斤油菜籽可榨1斤菜籽油,每斤油菜籽3.3元,减掉人工、电费等,每斤菜籽油可获利1元。如果再加上油渣,利润就更可观了。

“村里现在养了2000只羊,今年我们打算把村里的养殖户集中到一起,办个养殖场,再进一步扩大榨油坊的规模……”赵有才兴奋地描述着塔拉村的未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青海都兰:电足民富产业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20110/8218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