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按钮可以切换到自动策略模式,系统会根据实时采集的土壤墒情数据选择灌溉策略,比人工判断更精细、更精准。”近日,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里,国网山东东营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基地工作人员钟文强使用其自主研发的多模供电与低碳控制农田灌溉系统,该系统内置多种高效用电策略,能自动适应多种电源模式,解决了盐碱地大田灌溉绿色用电难题。
黄三角农高区是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聚焦种业创新和盐碱地生态利用,探索盐碱地生态高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区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在耐盐粮食、耐盐蔬菜、耐盐林草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目的就是要培育黄河三角洲自主的种子品牌。目前,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科院植物所、山东省农科院共同培育的“中紫4号”高营养水稻完成水稻新品种认定,大豆材料TZX-805和TZX-1736刚刚完成实收测产,亩产分别达263.3公斤和264.8公斤,盐碱地大豆创高产。
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这里进行农业开发不得不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水资源。此外,灌溉水过多还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不能及时排泄,反而会加重土壤的盐碱化。因此,必须通过摸清特定作物对水的准确需求,实现精准灌溉、节约用水。“盐碱地精准灌溉主要考虑对土壤墒情的调节,尽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但因缺乏用能优化依据,往往会过度灌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电力成本的上升。”黄三角农高区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副组长郑启武介绍。
如何节约水资源,提升农业生产能效水平?东营供电公司深耕突破面向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深度融合技术,提出了搭建电力物联网的想法,即发挥跨学科领域优势,研发一套盐碱地高科技灌溉系统,建立盐碱地亩均灌溉用电量等能效指标,全面助力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了研发上述系统,今年7月,东营供电公司在黄三角农高区现有灌溉系统基础上部署5G高清摄像头1套、微气象站1套、土壤墒情等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传感器13套、电能采集终端6个。
随后,他们将作物实时生长状态、土壤墒情实时变化、用电量等数据接入该公司乡村电气化智慧能源服务平台——365电管家,构建起农业电力物联网,提供精细化能效管理、异常告警、数据模型分析与预测等功能,实现了电力数据和农业数据的联合监测分析。
“有了电力物联网,我们能够依据5G高清摄像头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作物全生命种植周期生长模型和分析灌溉用电规律,以数字化和智慧化手段驱动实现农业生产节电、节水、节肥和增产。另外,精准灌溉也够起到了控制盐碱、改良土壤的作用。”钟文强说。“相比于传统方式,采用该系统灌溉,预计亩平均灌溉人力投入降低90%以上,水资源消耗减少20%以上,灌溉效率提升10%以上,年灌溉成本能够至少降低60万元。”东营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支部书记李成介绍。
此外,为更好满足黄三角农高区农业用电,该公司还投资200余万元建设新能源拖拉机专用充电站1座,配置1机双枪充电桩5台,满足黄三角农高区约1.28万亩盐碱地大田无人播种、旋耕作业电气化需要。投资1900余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共计44千米,容量3600千伏安,有效解决农高区核心区域供电半径长、末端电压低问题,全力保障了农业产业发展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