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一首信天游,唱出昔日陕北高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23年前,党文祥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柏塔村时,眼前的景象与歌词如出一辙。而如今的柏塔村,已在黄土塬之间悄然蝶变。从“三天两头旱,十种九难收”到如今遍布绿水青山、沃土良田,柏塔村的改头换面,都要从党文祥的千亩杏林开始说起。
20世纪末的延安,萧索荒山,黄沙漫天,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挖出深埋在黄土与泥沙下的“穷根”,成为柏塔村脱贫路上的一道难关。
农家出身的党文祥,深知农村生活的贫苦。1998年,国家有关部门鼓励干部职工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时年36岁的党文祥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以30年为期限承包了柏塔村的1300亩土地,决心在这千亩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带领柏塔村村民们致富。
承包土地前,党文祥本是延长县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当时好多人都不理解,说我好不容易走出农村,端上了‘铁饭碗’,现在又要换回农家的‘泥钵钵’,纯属胡折腾。”党文祥回忆,“当时就是铁了心,谁劝我都不听。我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是我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千亩土地,如何利用?经过一番调研,党文祥认定在陕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大有可为,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仁用杏产业。1999年10月,全乡植树造林动员大会上,8万棵杏树苗在党文祥承包的土地上正式“就位”。
栽下树苗后,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柏塔村常年干旱缺水,加上地处偏远山区,道路不通,靠人力到山下挑水,一来一去就要半天,担一趟水,只能浇四棵树。
既然从沟里挑水行不通,那就在山顶上修个蓄水池!第二年开春,党文祥带着村民们修路,忙碌十几天后终于拓出一条便道。他又不惜成本雇拉水车,一趟趟往山上送水。最终,汩汩清水畅通无阻地流向了千亩树林。
4年时间里,党文祥种下了15万株杏树。从2009年起,党文祥成为千亩退耕还林大户,他的树林也成为延安市最大的杏树基地。千亩绿林之间,柏塔村的蝶变之路悄然起步。
杏子丰收时节,望着漫山遍野的金黄色,党文祥心头既有喜悦,也有担忧。如果仅凭卖成品杏所获收入,短时间内很难维持收支平衡,后续发展也可能会受阻。如何为杏林带来更多发展可能性?党文祥又开始琢磨。
一次,党文祥无意间听人谈起,现在许多药厂都在用杏仁制药。他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既然中医说“药食同源”,那能否把杏仁开发成一款食品?
一番调研后,党文祥发现国内杏仁油市场尚属空白,前景十分广阔。2008年,党文祥注册了延安市金果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决心研制一款能端上餐桌的杏仁油。
让“杏仁出油”的想法落地绝非易事。为了榨出一滴放心油,党文祥和研发团队一干就是六年。研发初期,因为杏仁油一项质量达标参数与标准相差几毫克,党文祥便把已产出的半吨杏仁油全部“作废”。家人看着心疼,他说道:“食品行业最考验一个企业的良心,榨油这事,容不得一丝马虎。”
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党文祥和他的团队终于榨出符合标准的杏仁油。2017年,“金果籽”有机杏仁油通过30余次检验,获得国家级、省地市级检验报告认证,也被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下一步,我想把杏仁油打造成咱延安新型的精品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展望杏仁油产业的未来发展,党文祥信心满满。
种一片杏林,让绿色生金。如今的柏塔村,家家户户住进新房,屋内家具崭新,陈设现代。村民们介绍,当年“靠天吃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现在有了党文祥的千亩杏树林,他们从挖坑、栽植到浇地,都能领到一定报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
“未来几年,我们还打算通过农业合作社形式建设百万亩规模化杏树种植基地,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迈向致富路,也同步改善黄土高坡的生态环境,打造绿水青山。”
“延安人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要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延安市副市长张强介绍。20余年来,党文祥也通过退耕还林完成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带领柏塔村实现从荒山到青山,青山到金山的重重蝶变。
“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延长、延川、子长等县区扩展仁用杏种植基地,同步推动品种培优、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协同互动,着力打造优质仁用杏品牌。”山峁之上,党文祥望着眼前的千亩杏林,描绘着未来的产业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