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亩产264.8公斤 黄三角盐碱地里育出高产大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12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81623
内容摘要:在含盐量可达千分之五,被视为不毛之地的盐碱地里种大豆,不仅仅能长得好,还能高产,这是刚刚在黄河三角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

在含盐量可达千分之五,被视为“不毛之地”的盐碱地里种大豆,不仅仅能长得好,还能高产,这是刚刚在黄河三角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基地里发生的事情。

10月11日,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邀请专家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大豆高产稳产分子基础与品种培育”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含盐量为千分之五的盐碱地里,种植的耐盐大豆材料TZX-1736、TZX-805亩产可达264.8公斤、263.3公斤,这创造了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亩产纪录。相对之下,该数据已经超越了2020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132.4公斤)。

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两个大豆品系具有耐盐高产特性,是大豆耐盐碱的重要创新性成果。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其中80%以上依赖进口,2020年进口总量高达一亿多吨。据该品系的育成者、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田志喜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当前我国大豆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单产低和耕地不足。提高国内大豆自给率,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家的目光瞄向了广袤的盐碱地。根据粗略统计,我国有盐碱地5.5亿亩,其中至少有约2亿亩具有改造潜力。耐盐碱大豆新品系的出现,无疑为深耕盐碱地,充裕大粮仓提供了核心要素。

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该成果是田志喜课题组孕育四年时间研发而成。他们在东营盐碱地自然雨养条件下,连续四年对8000多份大豆材料进行筛选,得到超高产优异大豆种质56份,其中特别优异材料18份,其中合作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郭凯课题组开发出4项盐碱地养分管理配套技术。

田志喜向记者坦陈:“刚开始的研发经历比较曲折,甚至出现了‘全军覆没’的情况,我们没有气馁,而是找到仅存的几棵继续研究。”

专家组建议:这两大成果可在环渤海盐碱地加大示范和加速审定推广,形成从盐碱地大豆种质、特种机械、种植技术、投入品以及下游加工的“链长制”的产业链发展,从而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亩产264.8公斤 黄三角盐碱地里育出高产大豆”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1012/8162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