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废弃苇草成为富民香饽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0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335
内容摘要:麦收过后,来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龙固镇张王村,村民们正在用苇草编织着各种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是日本民俗用品,有草编正月饰品、

麦收过后,来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龙固镇张王村,村民们正在用苇草编织着各种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是日本民俗用品,有草编正月饰品、车饰品,也有日本新年小礼品,还有祭祀用的盆饰品,好像我们的‘鲜花’在年节、情人节当礼品;清明节上坟、扫墓和殡事时用花篮、花圈一样。”吉田禾青工艺品公司经理张帆说。

张王村位于苏鲁交界的昭阳湖边,周边滩涂地多,河网密布,沟渠纵横。在滩涂、沟边、渠埝、河坡、路旁长满了茅草、芦苇和杞柳,对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鼓励村民下湖收草、割苇、砍野柳,然后由吉田禾青公司统一收购,一个劳动力一天的收草、割苇可换回200-300元,公司每年入冬要收回1000-2000万斤,仅此一项,周边村民可收入2000余万元。

在一片3000余平方米的场地上看到5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正在敞棚下剥苇皮。村民王洪兰说:“今年76岁,老伴不在啦,不想靠子女养活,自己身体壮实,到公司里干点活累不着,一天还挣40多元。咱边干边拉家常,说说笑话,开心取乐,是‘双丰收’啊!”

用芦苇编席、打篓子,用茅草织草苫、床垫子,用杞柳条编篮子、筐子等家庭用品是昭阳湖区广大农民的传统工艺,是农民自身必备的“十八般武艺”。有的靠精良的手工编织工艺办起家庭作坊,产品批量销售。进入21世纪之后,人民的低碳环保观念和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一些草、苇、杞柳编织品不仅在当地备受欢迎,还打开了日本、欧盟、美国市场。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观念变得崇尚自然、绿色环保起来,原本土得掉渣的草、苇、杞柳编织品也完成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转变。

2019年张帆返乡创业,目前已形成了20大系列、1000余类的工艺产品,每年有5000余万件“漂洋过海”到日本,张王村民人均收入2万余元,废弃苇草变成了富民大产业。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以手工编织项目实施“贫困家庭救助”活动,为贫困家庭妇女提供技术培训、安排编织材料、收购苇草“三优先”服务。目前,公司已在周边15个村开展了草苇编织技术免费培训,不断扩大手工制作人员队伍,推动草苇编织工艺品生产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废弃苇草成为富民香饽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709/8112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