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传承匠心只为一杯好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45
内容摘要:日前,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举办的首届中国岚山斗茶赛上,在参赛的近30家企业、50余个品类中,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茶

日前,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举办的“首届中国岚山斗茶赛”上,在参赛的近30家企业、50余个品类中,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茶王奖、金奖、银奖全部收入囊中。

全国劳动模范、御园春茶业董事长袁从波告诉记者,该茶企所有获奖的茶叶全都出自他36岁的儿子袁奇军之手。

探访荣誉的背后,一个涉及全国劳动模范和“茶二代”的故事呈现出来。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劳动模范袁从波的故事是从一亩七分地的茶园里开始。三十年里,袁奇军目睹父亲是如何将小小的一片茶叶做成了日照绿茶的领军品牌。管理茶树,培育茶苗,亲手采茶、炒茶,袁从波手中的那捧茶叶,既凝结了一个茶农致富的夙愿,也融合了纯朴的初心。

中国制茶大师杨现明与袁从波是多年的合作伙伴。老袁是种茶专家,老杨则是炒茶能手,两人对茶的执着和追求精简于两个字:匠心。18岁开始学炒茶,如今56岁的杨现明是江北唯一一位获得了中国制茶大师称号的人。炒茶,他追求“色、香、味、形都拔尖的味道”。23岁开始种茶,如今同样56岁的袁从波每年培育出近10万株无性系茶苗,管理着2000余亩茶园。种茶,他追求“要做就做高品质的日照绿茶”。

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在老杨精湛手艺的帮助下,老袁对机械炒茶和手工炒茶都有了深入了解。而制茶“小白”袁奇军,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父亲是全国劳模,这份专属于他的荣誉,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鞭策的力量。”

父亲袁从波曾告诉他,要想做好茶叶品质,首先你自己要懂茶,会种、会炒、会看、会品。约在2017年前后,在日照市组织开展的一次炒茶培训中,杨现明担任指导老师。众多的学员里,袁奇军是手艺最普通的一个。彼时,袁奇军刚刚辞掉外面的工作,回家帮着父亲打理茶园。而那个时候,炒茶对他来说还是零基础。

培训结束回到家里,他就着自家的设备开始苦练本领。由于微胖的身子蹲不下,炒茶时他就直接坐在地上。每天长时间对着锅具揉、捻,锅里的热气扑面而来,袁奇军的脸被烤得通红,到了晚上就开始火辣辣得疼。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学习炒茶的努力被杨现明尽数看在眼里,于是两人正式结下师徒缘分。从那时起,袁奇军一边跟着父亲培育无性系茶苗,管理茶园,一边跟着师傅杨现明学习机械和手工炒茶。吃苦耐劳的种茶人和精益求精的炒茶人,将共同的匠心毫无保留倾注于一个“茶二代”身上。

从第一次学炒茶至今,已经过去四年的时间。四年里,对于一颗无性系茶苗而言,可以成长为丰产期的茶树。而对于袁奇军而言,则是炒茶“小白”脱胎换骨的过程。“初心、匠心!这是一名制茶人的本分,这是作出一杯好茶的坚守。四年的时间,我沉浸在这片叶子里,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袁奇军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传承匠心只为一杯好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603/808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