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银高速甘肃泾川县出口驶出,不用半小时,就到了王村镇二十里铺村。
雨初霁,太阳照进客厅,66岁的魏恩宏刚在手机上订完机票。“给孙子订的,去旅游。”
“过去住在穷山沟,哪里敢想坐飞机,拖拉机都没得坐。”魏恩宏说的山沟是老村子,山大背阴,住土窑洞,从早到晚黑乎乎,“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8年前,他们整村搬迁,住进了亮堂的砖瓦房。“搬出山沟天地宽。”魏恩宏说,家家配套养殖圈舍,户户都有蔬菜大棚,村里有了致富路。
“我的圈舍和大棚都流转了。”魏恩宏说,共计4亩地,一亩800元。搬出来后,孩子们在外务工,他在家门口上班,“一天100元,月月收入2000多元。”今年春节,他算了一笔账,除去开支,家里净落8万元。“算不得村里上游水平。”魏恩宏连连摆手,不少人家年收入早过了10万元,家里都有两辆小轿车,“我们家才一辆,还是几年前买的。”
王村镇地处泾河两岸,山川墚峁间分布着18个行政村。距二十里铺村不远的朱家涧村,也曾深陷贫困。
“抬头是山,低头是山,山连着山。”村民朱仁录说,朱家涧村就被“夹”在山旮旯里。“全村百十户,分散在大屲山、小屲山等8个地方。”朱仁录说,最远的人家相距10多里地。住的土坯房,吃的杂粮馍,吃水凭肩挑,赶集全靠走,“就是走得快,也得俩钟头。”
“一亩菜,十亩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头手里没有钱。”坐在水电暖、天然气一应俱全的楼房里,要不是朱仁录保存的一张老照片,很难想象过去的艰苦。“人在山的这边住,地在山的那头种。”朱仁录指着照片说,种地不易,收获更难,人拉着几百斤的架子车,爬山过沟,烈日当头,豆大的汗珠能连成线,“把人累得兮兮(够够)的。”朱仁录顿了顿说,“好在赶上了脱贫攻坚,这才下山上楼,剜了穷根。”
移民新村对面,当地流转土地建成13座日光温室、235座钢架大棚。“种甜瓜、辣椒、西红柿等。”朱仁录说,天津的专家在村里蹲点半年,手把手教大家栽培新技术。“技术真是生产力呀!”朱仁录说,效益看得见,去年他家的蔬菜棚,收入5万多元。此外村上还建成了朱家涧村兴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83户建档立卡户寄养“平凉红牛”基础母牛142头,每年都分红。
在朱家涧村安置小区斜对面,建起了一座知青记忆园,旅游旺季,人气爆棚。村民张巧娥擀得一手好面,搬出来后,她在这里的一家餐饮店上班,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以前在山里没黑没明地干活,还没有现在半年的收入好。”张巧娥说,收入高了,生活好了,每晚还要和村里的姐妹,一起跳广场舞。
“看病也方便。”朱仁录接过话,小区门口就有新建的村卫生所,从家里到镇卫生院,步行也就10分钟,“关键是啥?合作医疗能报销。”朱仁录说,他的想法是,种好菜,卖到省外去,“高速方便得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