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一篇论文解锁“东方魔稻”密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18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81093
内容摘要: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览馆里,存有一份珍贵资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的原始手稿。手稿保存在一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览馆里,存有一份珍贵资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的原始手稿。

手稿保存在一个牛皮纸文件夹中,封面的“本卷标题”一栏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稿”。文件夹里存有袁隆平等人在1965年至1981年间撰写的论文、提纲等文字资料十多篇。

这篇题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手稿共15页,全部写在印有“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字样的方格稿纸上,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字迹依然清晰。论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尤以秈(目前多写为籼,原文如此,记者注)粳杂种更为突出,但因人工杂交制种困难,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利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时针回拨到20世纪50年代。彼时,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安江农业学校的袁隆平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学生开始科研实验,希望研究出一些高产作物。

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但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其存在0.1%到0.2%的天然杂交率。1963年,袁隆平通过实验发现,水稻中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现象,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袁隆平广泛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由玉米和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经验,他设想采取“三系法配套”,以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目的,即首先培育出雄性不育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系能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使不育系育性得到恢复并产生杂种优势,以达到应用生产目的。

1964年,袁隆平开始寻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的工作。他每天7点出门,带上水壶和两个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才回家。想从成千上万的稻穗中找出那特别的一株,简直是大海捞针。经过两个星期时间,用放大镜观察了大量稻穗,袁隆平终于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随后,袁隆平又找到5株雄性不育株。1965年10月,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湖南省科委也因此下拨专项经费,并成立由袁隆平负责、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参与的三人科研小组。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至今的50多年间,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不断突破,创造了一个个粮食产量奇迹,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中国贡献。

在袁隆平团队和全国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下,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已迈上新台阶,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截至2020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被引进到全球40多个国家,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论文解锁“东方魔稻”密码”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518/807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